
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天赐那卡好山水
据载,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
其实第一次听到“那卡”这个名字,就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一行,循着那卡茶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丛林深处的秘境。
通往那卡的公路不仅有着陡峭的山和U形弯,而且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裸露的红土就会和着雨水一起淌成泥河、冲上道路。严重的地方,必须推车才能前进。
等天晴了,太阳烤干了道路上的泥泞,路面就成了高低不平的大坑小坑了。20公里不到的路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即使平常不晕车的人也忍不住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
举目环视,茂密的原始森林叠嶂如峦,白色的云于林中山涧自由穿梭,阳光偶尔从云缝中透下来,形成明暗交替的好看景致。
但闻鸟啼风鸣,只觉天宽山阔,心明如朗。而就在这片美轮美奂的布景之中,藏着约660亩左右的古茶园。
微雨过后,古茶树旁的野果显得格外诱人。随手一个抓拍,都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且,那卡位于有西双版纳屋脊之称的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甚少受到打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物种丰富且自成良好生态系统的深林中,高大的古茶树往往是以藤蔓攀附、青苔众生的形象出现。
而这片生态林,亦成了富集养分的天然培育床,不仅为古茶树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也让近几十年种下来的小树能良好的继承并延续这片山林的优良基因。
民风淳朴的遗世明珠,因茶致富
那卡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才106户人家,算全了也才568人,颇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进入村寨,甚至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就生长着茶树。一座座新修建的房子就掩映在绿树之间。
一路上随处可见野放的小黑猪、猫狗等动物,在村里大摇大摆的踱着步。
虽已是21世纪,但这里的老人大多还是习惯赤脚走路,小孩也是三五成群的光着脚在地上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而且,老人们大多身体强健,即使六七十岁了照样上山采茶。之前被报道过的百岁采茶老太,就是那卡寨子里的人。
也许是长期与山林相依相生,拉祜族天生喜欢花。无论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小花园。
不过可要小心,这深山里的花园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可不是乱嗅乱摸的。比如上图中的喇叭花,虽造型别致、外形靓丽,但却是有毒的。
欢乐的生活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里除了年轻人会磕磕巴巴的说普通话,老一辈的没人会说。
据说村里只有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住在县城里。最终,我们只能用影像来记录这些画面。
面对我们的镜头时,无论是抽着旱烟袋的妇女,还是路边玩耍的孩童,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片祥和的古朴村寨,以前甚至穷到一家人出门可能要轮着穿裤子。
陈升号副总经理唐海滨回忆说,“以前的那卡是真的很贫困,那贫困程度我真的觉得是赤贫。把竹子砍了之后砸扁做墙,上面是石棉瓦,搞几根棍子,竹子绑在上面,竖着绑横着绑就是房子。把房门推开进去就是泥巴地,铺着稻草,那边丢几个烂被子,中间是火坑,而且百分之七十的村民都是这样。”
直到头脑稍微灵活点的村干部开始卖茶叶赚钱,以及各个茶企的进入,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善。
不仅捐资建设了道路、斥资60万捐赠那卡舍房,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陈升号还让那卡茶声名鹊起,开始进入到另一个市场新高潮,深深吸引着无数爱茶之人。
据村长扎儿透露,现在村里的农户靠卖茶平均年收入能达到20万左右,刚好修一套房。村长扎儿家的房子,就是这村里的第3套新房。
村长扎儿自豪地对我们说:“陈升那卡茶在第五届勐海茶王节上还得了茶王斗茶大赛的茶王奖呢!”
走完一整圈,忍不住感叹:好一块遗世独立的茶园宝地。临走前,村长扎儿为我们用当地特有的搪瓷缸泡了一杯正宗的那卡茶。
我想,是再也无法忘记“那卡”这个“遗世明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