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民唱响的《快乐拉祜》,西盟佤族自治县独创的原生态歌舞《佤部落》,景东彝族自治县青云村巧夺天工的彝家刺绣……走进普洱大地,处处都是一颗颗璀璨耀目的民族文化“珍珠”。
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加快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将这些独具普洱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让文化与经济完美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普洱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心,作为事关普洱旅游转型发展、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推进。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市旅游局正式更名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动发改、交通、住建等8个部门,变“弱部门”为“强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围绕打造“知名休闲度假基地、全国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普洱通过政府投入引导性资金,加强招商引资带动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中坤、金洲、东软、柏联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落户普洱投资兴业,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大昆曼“昆普西”、普洱“绿三角”旅游线路和无量山、哀牢山自驾旅游产品线路。同时,通过《天赐普洱》《佤部落》等原生态歌舞的全国巡演,进一步对外彰显了普洱文化旅游的魅力。截至目前,普洱先后荣获“CCTV倾国倾城魅力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2016年,全市旅游在建项目10个,1至8月,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00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72.10%。普洱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普洱国家公园、西盟佤部落旅游区、天士力生物茶谷、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镇沅哀牢文化旅游小镇、普洱中心·文化旅游综合体7个旅游重大建设项目被列为2016年云南“旅游强省”重大建设项目考核项目。
“特色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越能显示它的旺盛生命力。”市委书记卫星为普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普洱旅游系统注重在规划谋划上注入民族文化灵魂、在项目建设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在线路产品上以文化为主线串联景点、在宣传营销上借势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积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市民宗部门突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对全市旅游产业的助推作用,积极推进普洱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市文广系统积极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民族与时代相得益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就是要把普洱无处不在的文化效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用传统民族技艺感染游客,将刺绣产品从生活用品逐步提升为艺术品,用民族文化旅游撬动农民致富的项目日渐兴旺。安定镇青云村主打以“密撒把”为品牌的彝族手工刺绣,如今,以前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吸引着八方来客;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立足自身优势,将生态人文景观开发与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打造了风情实景原生态歌舞《快乐拉祜》,如今,老达保村已经成为一个商业表演之地,是澜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的缩影;西盟佤族自治县积极完善民族文化与演出演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打造以《佤部落》为代表、休闲旅游文化作为补充的文化旅游品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探索民族文化与节庆产业的“联姻”,以双胞胎节为抓手,持续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化、品质化、特色化;思茅区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城市一体化建设,打造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国家联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庆“丢包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及营销推介走向世界、影响广泛而深远;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着力打造个性化旅游印记,“游高山生态、赏千年古树茶”;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注重传承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优势,通过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特色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普洱的旅游产业已逐步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16年1-8月,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26%;接待国内游客113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23.93%。
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普洱不仅将各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更让它与旅游有机结合,在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锋、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典范、面向东南亚绿色经济交流合作平台的宏伟蓝图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