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已经十分畅销普洱茶。
民国时期开过茶庄的马泽如先生曾经回忆:“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一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回族商人经商回忆录》)
香港的气候潮湿,普洱青饼从易武到蒙自海关,到越南海防,再到香港,途经之地,皆为潮湿区域,一路的高温高湿,形成了普洱青饼的自然发酵,青饼到了香港自然就成为了熟饼。
当然,并不仅仅是如此,时间长,运距长,形成普洱茶的自然后熟现象,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这都可以说明,建国前,普洱茶无论供应香港还是藏区已然是发酵茶。
青饼性寒,熟饼性温,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
这也说明了普洱茶在潮湿地区流行之因。
然而,昆明产区则不同。
加之“生茶增值”的诱惑力巨大,习惯连带文化,自然地,零发酵茶品推向全国。
当然,正是由于昆明气候异常干燥,毋须排湿,喝生茶,大抵无事。同时,长期喝滇青茶的习惯,对胃的刺激性来说,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但是,人品茶,更多是味觉驱动的,又苦又涩的新生茶,毕竟大家都不愿吃。于是,又香又甜的古树茶,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
喝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生理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个体现。
当炒作盛行的时候,辅之以增值暴利的元素,任何茶类都可能大放异彩。一旦炒作停摆,喝茶就变成了“胃主导”的事情。
1481524235650164.png
吴 疆 (作家,茶文化学者)
2008年写作震动普洱茶界的《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著名营销学家,云南省政府特邀专家,国内深度分销理论倡导者之一。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其新作《七子饼鉴茶实录》即将公开发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