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关于勐库种来源的几种主流说法
第二种说法,我在邦改考察时,听到了缅甸腊戍引种说,其过程模式与县志记载几乎一样,只是引种地从西双版纳变成了腊戍,而最早开展种植的地方从冰岛变成了邦改。关于这个说法我需要补充一点,在2014年我和同事杨静茜在佤邦做过一次考察,见到了至少三块连片的老茶园,相当多的树干直径超过20cm,据推测应该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茶园。其品种,正是勐库大叶茶。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不一一例举。这三类都可以称其为“引种说”,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雪山“原生说”。
在勐库西半山的邦马大雪山里有一片野生茶园,面积超过12000亩,其中大量分布着野生茶,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海拔最高、分布最广、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由于这个原因,也有人也猜测这块土地会不会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处。但是野生茶的品种是大理种,与栽培型的勐库大叶茶在性状上有很大差别。
这就是勐库大叶茶几种源头的说法,到现在,肯定还有人各执一词,发生争执。
寻根溯源是做学问的一个特色,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第二节、关于基因问题的常识
文章开头说过,“勐库大叶茶为有性品种,茶树籽种纯度高达80%”,这句话是解开以上问题的关键。
勐库大叶茶并不是一个性状完全固定的无性系品种,而是一个有性系群体。(以下五段如果打算快速阅读的读者可以直接略过)
我们中学都学过简单的遗传学,父本Aa和母本Aa结合产生后代,可能出现AA、Aa、aa三种基因型,假设人们需要的“叶形大”这个特征是隐性,那么通过人为挖除基因型AA、Aa的小叶茶,就可以快速在下一代种植中得到纯度极高的大叶茶,然而这并不符合现状。
因此我只能假设人们需要的“叶形大”这个特征是显性,通过把表现型不理想的aa挖掉,就可以逐步在茶园一代代栽培种植发展中提高“叶形大”这个相关基因A的纯度。
具体算法这里不必展开来说,结论就是在理想状态下,第一次育种,可以剔除掉25%的隐性基因,而第二代之间的再次育种,可以剔除掉8.3%的隐性基因,第三代之间再次育种又可以剔除掉6.8% 的隐性基因,此时第三代的显性基因纯度可达到79.5%。而第四代的显性基因纯度可超过80%。
实际上,与“叶形大”相关的基因并没有那么简单,而勐库茶的种植又是一个混沌模型,不是我推演的理想状态,达到这样的基因纯度,需要的时间会多得多。即便是表现型的纯度,也需要不断挖去小叶茶,培育种植大叶茶才能逐渐提高。达到80%的纯度,在混沌状态下自发形成,是需要极长时间的。这可证明勐库大叶茶选育栽培历史之悠久。
在双江县志中摘录虞富莲文章列出勐库大叶茶的五种形态特征,“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
这其实说明,勐库大叶茶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基因,或许我们将来可以通过技术分离出基因,然后各自溯源。但是这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这种现象说明了勐库大叶茶是多个源杂交产生的,它们的共性是“叶形大”,但是其它表现却各不相同。
我在这里提出假设,关于勐库茶的所有来源传说,可能都是真的。勐库大叶茶中有原生的基因,也有引种的基因,而且经历了或许不止一次的引种。(近几年也引种了很多云抗10号,但是由于叶形相对小,在勐库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所有的品种在这里不断杂交产生后代茶籽,古人又拿去选育,依靠“叶形大”这一特征进行甄选,不断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大叶茶。而其它特征,是黑是绿是圆是长,则存而不论。而这些被选育出茶,渐渐形成规模,被统称为“勐库大叶茶”。
那么邦马大雪山的野生茶,即大理茶品种也参与其中了吗?必然有参与,但是在后来的选育中被逐步淘汰了,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勐库一些大茶树上找到野生茶的影子。据说在冰岛老茶园中,还能找得到几株粗大的大理茶品种茶树。(这待考证,但是冰岛茶品种混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一个半坡老寨,可以数出七八个品种,有不少大茶树并不是大叶茶,很多是二叶茶,甚至不乏小叶茶。)
第三节、茶种来源传说的其它价值
大理茶虽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饮的茶,但是由于多酚含量低,叶质硬不易加工,并且有微毒等问题渐渐被先人放弃,而沦为野生。
但人类尚未发现栽培型大叶种茶树之前,大理茶应该也有过一段历史。
在西半山考察时,听当地人说,邦马大雪山上有一条废弃的茶马古道,可以直通缅甸。
(下面这段是作者想象的)
当时的茶马古道贯通了无量山与东南亚,各个民族进行着各种交流,而茶叶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茶籽在古道上不断流通与播种,由于茶马古道增加了原始的大理茶品种之间的有性交流机会,使得其基数变大,变异个体增加,其中一种变异使得叶子变大变软,不适应高海拔原始森林环境而导致其难以存在。但有几颗种子被水流带出了高山,滞留到了低海拔的河沟边,这里水分充足,气候温暖,大叶子导致的蒸腾变多,也因为环境可完全维持。就这样,第一株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出现在了世界上。之后,一个马帮的兄弟发现了它,这种茶滋味足,容易加工,而且吃起来更好吃,相对吃多点也不会不舒服。再之后,大理茶的栽培历史就结束了,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成为了主流的茶树,就是今天栽培型云南大叶种的始祖。
我在第二节和本节的两个假设中,可推演出勐库大叶茶的起源,其实是茶马古道。是人类商业活动的交流,激发和诞生了勐库大叶茶。
第四节、元江糯茶与勐库大叶茶的类比
勐库大叶茶其实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品种,而是一种文化认同,当地人认同这种叶形大的茶树,认为其品质好,就称其为“大叶茶”,外面的人就称其为“勐库大叶茶”。
我们可以用元江糯茶来做类比,肖时英先生在1956年到元江猪街考察糯茶。发现各家茶地的糯茶形态各不相同,但可找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村民都认为,自己家最好的那几株茶就是糯茶。
可见“元江糯茶”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概念,并不是具备品种学意义的名称。“勐库大叶茶”显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是随着品种纯度的提高,各种性状的逐渐成规模,这个名称则渐渐具备了更具象的含义,于是“勐库大叶茶”成为了“勐库大叶种”。
所以,是文化观念造就了品种,而不是基因造就的品种。
第五节、种“豆芽茶”是勐库大叶茶存在的必然条件
云南的气候,一年分雨季旱季,冬春干旱长达半年,这种气候特点,构成了部分农作物的特有品质。比如云南烟草,就需要在旱季努力向下生根才能吸收到水源而生存,等到雨季时,水分充足,根系发达,营养吸收超量,于是品质无双。但长期干旱又使得扦插种植往往难以成活。
具体来看,云南各地又不尽相同,越往南方比如西双版纳则越加温暖湿润,越往北方如昆明则越加寒冷干燥。
在植物天堂西双版纳,由于扦插发根成活率相对较高,于是很早地出现了扦插技术,扦插技术使得优秀单株的基因得以完全复制,种茶人对于茶树的品质特征可以把握得非常准确。今天去西双版纳老茶园考察,会发现茶园茶树品种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不同的茶园会有不同的品种,苦茶、甜茶、大叶、小叶都有成片种植。虽然整体以大叶茶为主,但不乏有人专爱猫耳茶(小叶茶)。
我在勐库采访了几个茶农,问会不会用扦插的方法育苗,回答都是不会,理由是扦插的茶树寿命短。实际上,扦插育苗长大的茶树和茶籽育苗长大的茶树寿命一样,为何茶农会有这样的认识,猜测是在幼苗成活率上的归纳与演绎。
对于临沧来说,旱季干旱问题相较西双版纳会更为严重,扦插发根成活率低,于是发展出旱季用茶籽集中育苗,在雨季将带着胚芽的茶苗移栽到茶园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种“豆芽茶”。
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是勐库发展新茶园的主要模式,它极其原始,由于是有性繁殖,种茶人无法得知茶籽长大后的性状。
这种方法导致茶农只能尽量地在优秀母本上获得茶籽,换句话说,只能控制部分基因。于是,哪怕有个别人偏爱小叶茶,但是由于无法控制全部基因,即便从小叶茶上摘茶籽育种,也往往育出大叶茶来。因为大环境的偏爱,飘散于风中的花粉里,大叶茶的基因占据优势。长此以往,少数只得服从多数,主流的大叶茶审美愈演愈烈。
地理环境的“不足”,形成了“豆芽茶”的种植方法,在人群喜好大叶茶的审美背景下,勐库大叶茶渐渐被塑造出来。
第六节、无性繁殖茶园模式与有性繁殖茶园模式
如果把当下看做一个切面,扦插法造就的无性繁殖模式有极大的优越性。因为无性繁殖可以100%地复制优良基因,迅速大规模复制当下最优秀的单株。
这里需要问一个问题,当下最优秀的单株是怎么出来的?
恰好得到父母双方优秀的基因?这样的优秀,最多只能达到上一代的最高水平。真正造就不同的,是有性繁殖中介于千分之一和万分之一的基因变异频率。虽然绝大部分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无法正常存活而自然淘汰,但是总有少数突变对于生物存在来说是正向的。
每一代的勐库大叶茶,都可能有这样的正向突变被保留下来。(比如叶子突变得更大)
如果是在无性繁殖技术主导的环境中,则勐库大叶茶无法出现,这就是为何我说“豆芽茶”种植法是勐库大叶茶存在的必然条件。
如何增加正向突变数量呢?有技术诱导和增加基数,两种方法。历史上科技尚未达到有效水平,要获得新的变异,只能扩大规模,基数越大,突变个体越多。伴随茶马古道存在的勐库大叶茶传播范围极广,因此正向突变个体出现得多,品种进步也就相应要快。
现在,我们再来对比有性与无性的模式。如果只顾当下,无性繁殖模式完胜,但考虑到未来发展,则有性繁殖模式的优势就逐渐显现了。对比得时间越长,有性繁殖的优势就越大。
所以结论是什么呢?其实这里没有结论,以上只是一个辩证假设。
实际的情况是,无性繁殖的单株仍然具备有性繁殖能力,(固然其内部繁殖后代会导致退化),也可以参与到整个群体的有性繁殖当中,这使得整体基因突变频率并没有降低太多。整个勐库大叶茶的进化是一个混沌状态,只要人群的审美不变,勐库大叶茶就将不断前进。(越来越大)
随着茶农种植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无性繁殖技术以及技术诱导变异必然出现,这是勐库大叶茶发展之路的必经阶段。但有性繁殖模式必须长期存在以及保持相当的体量水平,才能将勐库大叶茶整体串联成一个大有机体。而有性繁殖茶园模式与无性繁殖茶园模式的共同存在,会在当下和未来继续塑造改进勐库大叶茶。
第七节、勐库大叶茶究竟是什么?
勐库大叶茶不是一个有固定基因的无性系品种,这个问题没有确定性的答案。
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演绎发展出了这一存在,而且它还在继续发展。
勐库大叶茶是云南茶叶的基因库,它包含了未来优良茶叶的无尽可能。
勐库大叶茶还是茶马古道精神的具象落地。人们从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开始,而人群得到了一个极其智慧的结果。
这是多中心多文化的融合,最妙之处,是这种融合不是僵死的,固化的,而是有机的,鲜活的。
费孝通先生有句名言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