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云南茶树种类备受重视,先后被大陆各地茶区引种,因而出现笼统称呼“云南大叶种”。“种”,为生物学分类上的基础单位;云南茶树资源种类繁多,以“云南大叶茶”来统称云南茶种较为适当。市场称呼的“大叶种”、“小叶种”,并非以茶叶长短大小,而是以宽幅比例来区别。
1992年中山大学张弘达教授认为大叶茶性状原始,形态特征、生化成分与茶(中国茶)有明显区别,应归入茶系,恢复成“种”,称之为普洱茶Camellia.Assamica(Master.)Chang,Assamica(阿萨姆)纯属命名问题,与原产地无任何关联。也就是在植物学分类来说,云南大叶茶属于Assamica(阿萨姆),张教授将之独立分类为普洱种。
木本植物分乔木与灌木。乔木特征在于有高耸直立的枝干、分支部位高,以及有主根系、分布较深。茶树为山茶科Theacceae山茶属Genus camellia Linn.茶组Sect.Thea(L.)Dyer,乔木植物;从群体种以及野生型野生茶等种生茶树可以明显看出茶树的乔木形态。云南大叶茶类(阿萨姆种)都属于乔木,没有灌木,目前台地灌木是因为无性生殖、人工阡插而成,并非自然种生(实生)苗。
木本植物分乔木与灌木,灌木特征没有主根系、侧根发达、分布较浅,亦无高大直耸的主干,树冠矮小、分枝靠近地面根茎处。高度人工管理的茶园,以稳定茶质,以及便于管理与采摘,多为阡插繁殖之无性生殖矮化灌木茶树;1985年以后,新种植之改良品种多数为阡插灌木茶树。
群体种为早期种生苗品种,为多数变异种的总称,并非一个品种,为1985年以前国营厂茶品主要原料。1985年后因良种茶的大量培植,而渐被淘汰;主要特征为叶体肥厚,茶菁色泽墨绿,质重、香浓、苦涩度高,属于制作普洱茶之优质茶种。部分茶种一芽一叶呈现紫色,为当地居民称之为“紫芽”。
1951年设立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现保存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607份,为中国第一个茶叶数据库,也收集全世界所发现的现有茶种。另于1985年成立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厂,作为云南大叶茶良种繁殖推广中心。精心培育云抗10号、14号为国家级优良品种,长叶白毫、云选、云抗43号等为省级良种,近几年推广至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等主要茶区。做普洱茶的适合品种,以茶的内涵物中作为氧化、聚合反应基质的茶多酚与氨基酸越多者,保留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也越多的较适合。除了上述之外,易武绿芽茶、元江糯茶、云选9号、矮丰等也被许多精制厂视为适合品种。1985年以后云南省所种植的现代茶园品种,以良种茶为主,扩及云南四大茶区。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茶菁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菁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鹃”。紫鹃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属于制作绿茶茶种。外形与群体原始种(紫芽)类似,然香气口感差异甚大,晒青制成口感不佳。
据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生化室分析,由紫鹃茶树品种春茶一芽两叶所制蒸青样中茶多酚含量35.52%,氨基酸3.49%,水浸出物44.58%,夏季绿碎茶中茶黄素含量为0.91%,茶红素6.99%,茶褐素5.86%,感官鉴定浓强度得分为34.7分,鲜爽度得分为37.6分。
1991年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咏月等人用体重2.5~3.5公斤的家猫进行多次降压试验,结果表明,紫鹃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优于云南大叶种绿茶(29.0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张俊、包云秀、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