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山茶的外形算不上最美,汤味称不上最香。但它是我们蔡甸人喝了几十年的乡土茶。”作为硃山茶厂的前任厂长,陈春华谈起硃山茶的现状,充满了遗憾和痛惜:茶树还在,但是周围长满了荒草,只有老职工和当地农民在零星种植,可惜了。
硃山茶曾经在湖北茶叶节上连续三年夺得手工茶第一名,老蔡甸人都记得它的味道。为了重振硃山茶,陈春华和蔡甸静芯茗苑茶楼老板童少辉一起,成立了香满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度在市场上消失多年的硃山茶,日前重出江湖。
鼎盛时期新茶上市茶厂门庭若市
硃山湖畔的军山街黄陵村,现在已经划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而在60多年前,这里还是当时的汉阳县下属的一片荒山。上世纪60年代,国家倡导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附近的村民和汉阳县众多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响应号召,在这里种下一棵棵树木,让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
和其他主要茶叶产区相比,硃山茶厂的日照时间较长,阳光比较充足。这使得硃山茶的叶片比较厚实,汤色偏黄,回味悠长。周边的人都比较喜欢这种口味。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硃山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97年到1999年,在湖北省茶叶节上,硃山龙井连续三年被评为手工茶第一名。
陈春华回忆说,当时茶叶的外包装就是印有硃山茶的尼龙塑料袋子,十分简陋。硃山茶看起来汤色偏黄,但味道浓厚,可反复冲泡。很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当时的茶还卖到东北、安徽、河南等地。茶厂最鼎盛的时期,种植面积1200亩,年产手工茶8000多斤,机械茶1。7万斤,产值400多万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3月新茶上市的时节,茶厂都是门庭若市,买茶叶的人在门市部排起长队,甚至有人从武汉城区开车赶来买新茶。
改制停产江城茶市再难寻硃山茶
陈春华是1994年起担任硃山茶厂厂长的。当时,茶厂的发展顺风顺水,陈春华打算注册硃山商标,但因为江夏的珠山茶厂也想注册硃山商标,而两家茶厂均为国营茶厂,注册商标一事不了了之。这也为后来硃山茶的起起伏伏埋下了伏笔。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外地茶叶开始大量涌入江城茶市,给没有品牌的硃山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茶厂的茶树树龄已经超过20年,品种开始老化,而修剪、栽培管理等工作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跟上,茶叶的产量开始下降,味道也不如以前。
2002年,硃山茶厂改制停产,已经不当厂长的陈春华和大部分职工都离开了茶厂。2005年,茶厂所在的军山街黄陵村被划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茶厂区域内由于道路建设,被切成几个小块,茶叶生产基本停止,硃山茶也因此在市场上消失。
借船出海硃山茶在五峰谋划复兴
离开茶厂后,陈春华有近10年没有再回到那里。每年茶厂的老职工会带给他一些自己加工的茶叶,但是似乎也没有当年那醇香的回味。去年,他和静芯茗苑茶楼老板童少辉相约,重访硃山茶厂,看到的情景令他心痛:年老的茶树已经长期没有修剪,周围已被荒草包围。当年的茶园,现在还在种茶的面积不到200亩,大多是附近村民和少数茶厂老职工少量种植,分布零散,没有成片。这些零星生产的茶叶,有的被冠以“硃山龙井”的旧包装,偶尔在周边售卖,但产量和质量已不复当年辉煌。
从硃山茶厂回来,陈春华和童少辉就开始筹划重振这块曾经的蔡甸金字招牌。他们成立了香满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硃山商标。但是硃山茶厂长期荒废,要恢复生产能力,至少需要3到5年。香满堂选择了湖北著名的产茶区五峰县采花乡星岩坪作为生产基地,以借船出海的方式,踏上了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