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中国茶道历史起源

时间:2023-09-22 16:40来源: 云南普洱茶 作者: 云南普洱小编浏览: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木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虽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产茶叶,也有饮茶的传统,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
普洱茶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木油盐酱醋,”足见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虽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产茶叶,也有饮茶的传统,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
       
中国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时,曾经众说纷纭。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民间也有传说,认为是上古神农氏遍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事实上,茶叶起源不会如此之早。《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经将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由此可见,茶叶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西汉王褒(生卒年代不详)《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文字,这里所说的“荼”就是“茶”,西汉初期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用于随葬的茶叶。这些都说明,至迟在西汉时期,茶叶就已经较为普及,并已逐渐自巴蜀向东部传播。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在茶叶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佛教禅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世纪时,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从此佛教禅宗在中国逐渐兴起。禅宗修行时要求静坐参禅,经常为了修行而彻夜不寐。因为晚间不食不睡,故而能提神醒脑的茶叶就大受欢迎。茶叶首先在中原地区的僧人间流行开来,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饮茶习俗亦自佛门传入世间。唐代时,饮茶习俗已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习俗 茶文化 普洱茶 普洱 茶树 茶叶 饮茶 茶经 茶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令俄罗斯人念念不忘的竟然是中
令俄罗斯人念念不忘的竟然是中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
中国茶道兴衰与日本茶道的流传
中国茶道兴衰与日本茶道的流传
林清玄:中国茶道传到很多地方
林清玄:中国茶道传到很多地方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
漫谈中国茶道的两大茶德
漫谈中国茶道的两大茶德
中国茶道四要素:环境、礼法、
中国茶道四要素:环境、礼法、
专家提出让中国茶道成为“最美
专家提出让中国茶道成为“最美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和茶艺有什么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茶艺有什么的区别
道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的渊源
道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的渊源
儒家思想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儒家思想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