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中国茶席中的插花介绍

时间:2023-10-06 10:21来源:茶泡泡网 作者:未知浏览:
中国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在佛教的活动中出现过插花。到了宋代,插花已经和茶、画、香一起,被人们作为生活的四艺,同时置于茶席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花道艺术也源于中国。 茶席中的插花,不同于一般的宫廷插花、宗教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生活插花。
 普洱茶
 
  中国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在佛教的活动中出现过插花。到了宋代,插花已经和、画、香一起,被人们作为生活的“四艺”,同时置于茶席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花道”艺术也源于中国。
 
  茶席中的插花,不同于一般的宫廷插花、宗教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生活插花。茶席插花,是为了体现茶的精神,追求崇尚自然、朴实秀雅的风格,并富含深刻的寓意。茶席插花具有简洁、淡雅、小巧、精致等特点,在茶席中的插花,鲜花不求繁多,一两枝,但能画龙点睛即可。茶席的插花,要求追求线条、构图的美和变化,以达到朴素大方、清雅绝俗的艺术效果。
 
  茶席插花的形式,一般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悬挂式和平卧式四种。直立式插花,是指鲜花的主枝干基本呈直立状,其它插入的花卉,也都呈自然向上的势头;悬崖式插花,是指第一主枝在花器上悬挂而下为造型特征的插花;平卧式插花,是指全部的花卉在一个平面上的插花样式。在茶席插花中,平卧式虽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茶席布局中,如移向式结构及部分地铺中,用平卧式插花可使整体茶席的点线结构得到较为鲜明的体现。
 
  茶席插花的意境创造,一般有具体表现和抽象表现两种表现方法。具体表现一般不作十分夸张的设计,而是实实在在,不留矫揉造作的痕迹,使营造的意境清晰明了;抽象表现,就是运用夸张和虚拟的手法来表现插花的主题。可以拟人,也可以拟物。把握抽象表现的尺度在似是而非之间。
 
  茶席插花的花器,是茶席插花的基础和依托。插花造型的结构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花器的型与色。就花器的造型来说,它既限制了花体,也村托了花体。相反,茶席中的插花,要求花体简约、精巧,同时,也决定了花器的大小。在花器的质地上,一般以竹、木、草编、藤编和陶瓷为主,以体现原始、自然、朴实之美。
 
  茶席插花的花器,有其特定要求,首先要便于悬挂和摆放,同时花器的色调和质感要与茶室氛围相协调,常选用竹木和陶瓷花器,分为瓶、盆、缸、筒、碗、篮和自由式花器。
 
  茶席插花传承东方式插花的风格采用剑山固定和支撑花材。用于剪取花材的剪刀分板剪和小剪等各种规格。粗细铅丝用于固定和弯曲花材。还有用于绑扎固定草本等较弱的花材的胶带和为花材喷水的工具等等。
 
  茶席插花常采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强调其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的同时色彩不过于华丽。常选用松、竹、梅、蜡梅、银柳、桃花、南天竹、红叶、菊花、百合、荷花、紫藤等传统花材和枯枝、根材、藤条等。
 
  选择花材应注意掌握如下几点:
 
  1.多选用木本花材,少选用娇嫩的草本花材,以延长使用期。
 
  2.根据茶会主题选择花材,如告别会选用勿忘我,新年会选用松竹梅。
 
  3.选择季节感强的花材,例如春天—桃,夏天—荷,秋天—菊花、红叶,冬天—梅、山茶。在花材特性上为和茶室环境相协调,注意选择东方风格的花材,尽量少用西洋风格花材(如葱花、郁金香、红黄色月季)。
 
  4.一般较少选用色彩过于华丽的花材(如红掌、红月季),避免选用有浓重气味花材(香水百合)和有毒花材(变叶木、虎刺梅、夹竹桃等)。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普洱 茶席 历史 菊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知道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知道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关于中国茶道的茗辩
关于中国茶道的茗辩
唐宋中国茶文献
唐宋中国茶文献
元明中国茶文献
元明中国茶文献
清代中国茶文献
清代中国茶文献
中国茶叶学会九届理事会第九次
中国茶叶学会九届理事会第九次
中国茶道是生活的艺术
中国茶道是生活的艺术
超全的中国茶叶分类
超全的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道——美心修德
中国茶道——美心修德
英国人偷走了中国茶却偷不走中
英国人偷走了中国茶却偷不走中
中国茶器大全
中国茶器大全
中国茶之最全茶叶冲泡法
中国茶之最全茶叶冲泡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