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和“功夫茶”,人们往往易混淆,彼此不分。然而潮汕话“功与工”的音与义均有不同。按潮州声韵分部,“工”在潮汕话中音为“刚”,“功”音为“攻”。二者含义大不相同。“工夫”在潮语中既有本领、时间之意,更有讲究、用心、圆满、周到之意。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因此,为了传达潮汕茶道之精义,“工夫茶”的称谓较为精准。工夫茶即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是指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最早关于工夫茶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嘉庆六年(1801年)俞蛟所著《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距今至少有210多年的历史。潮汕人将茶叶称为“茶米”,嗜茶成性,“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传统排序完全倒置,“工夫茶香浓得怪”也被誉为潮汕十八怪之一。
潮汕工夫茶恰如其名,饮茶的程序和器具十分讲究。清人丘逢甲在《潮州春思》中写道:“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湖山处女泉。”此诗记叙了春日烹煮潮汕工夫茶的一系列器材道具。包括烹茶的用具竹炉和小砂壶,煮水用的榄核炭,茶叶用鹪觜茶,水用西湖山处女泉。
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茶酒单》也生动地描绘过工夫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品饮工夫茶,小可怡情,大可托志。性情修养是儒家的修身之道,所有工夫程式都在精致细腻、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和谐气氛中展现开来,意在让每一次饮茶都在接受儒家“和为贵”的精神熏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