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唐人的煮茶法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一直被誉为天地灵物,根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长沙汉代马王堆古墓中发现记载着“槚笥”的竹筒和木牌文,有专家认为这是“茶一箱”的意思,那时,茶叶还是南方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从“朱门”走向“柴户”,逐步发展成大众的日常饮品。
虽然关于茶的纪录可上推至神农时期,但是茶一直被写作“荼”,一直到唐中期,“茶”字才真正出现。
唐人喝茶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煮茶”,这煮的方式也有细微的差别,两种不同的煮茶方式大致可以以茶圣陆羽作《茶经》来分期。
小编试想了一下那个味道,简直是把大多数人都嫌弃的味道放在一起煮,总说要传承古人的茶道、茶意,不知道您敢不敢试试呢?
唐中期的时候,陆羽出现了,他所作《茶经》也被世人当做喝茶的典范和规则,陆羽极力反对以上煮茶的方式:“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
他将这种加了调料的茶汤视为沟渠内的废水,陆羽提倡在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而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真香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可以说,唐代就是我国茶道的起始,那时茶道程序繁复,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受邀参与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大唐时期“茶道”的呈现标明,喝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法,仍是一种境地,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而在唐代之前,人们饮茶多为粗放式豪饮,或为解渴,饮则升斗,或看重的是茶的药用功能。
那么唐人想要喝一碗茶汤,究竟需要经过什么工序呢?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炙茶:用竹夹夹茶饼放在火上或置于烘笼中烘烤,夹着的饼茶要靠近火,不断翻转,直至茶饼出现“虾蟆背”为适度,后在放入纸囊中不让香气外泄;
2.碾茶:茶饼晾凉后,用手将其掰成块状,放入茶碾槽中,再用堕(即碾轮)碾成碎末;
3.罗茶:将碾碎的茶末用罗过筛,细末存放于盒中;
4.煮水:以釜盛水,放在风炉上煮开;
5.投茶:第一道水开时,投入适量的盐或其他香料;第二道水开,先舀出一勺沸水放置一边,称之为“隽永”,另用竹夹搅拌,并将茶末投入水中;第三道水开,将第二道沸水投入止沸,以培育汤花,而汤花往往根据其厚薄和细轻,分别称为沫、饽和花。在煮茶过程中,还要将茶渣用茶器清理干净,置于渣斗中;
6.分茶:将煮好的茶分到各个碗中,“酌分五碗”,沫和饽要均匀,同时茶要趁热饮下。
对比今人喝茶,唐人明显更为繁复、讲究,这一碗茶汤煮的不仅仅是茶香,还是我国最传统的茶道文化。有人说,唐宋乃是茶道发展的顶端,但经过元朝草原文化的入侵,原始的茶道美学已经遗失,到了明代,人们甚至不知何为“煮茶”,更是弃用茶饼,而选择直接淹泡茶叶。到现今,还有不少人为“中国到底还有没有茶道”而争论不休,“茶道”是一回事,“茶艺”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两者看似相同,却有着天差地别。
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文化和传统也在不断变革。只要坚守内心对茶的恭敬、对天地大美的崇拜,那么,隐于山野,聚水煮茶是“道”;隐于闹市,静守茶台,又何尝不是“道”呢?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