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融合了道、佛、儒家思想和精华

时间:2023-11-04 09:53来源:茶立方 作者:茶立方浏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道、佛、儒家思想和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道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 1、道家与茶 道
普洱茶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道、佛、儒家思想和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道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
1、道家与茶
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和情景的合一。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人的生存必须顺其自然地利用物的自然属性。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其观念的源头。道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都深深地渗透在其自然观中。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如何才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家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如果我们能在喝茶中学到茶道,从茶道中悟出道家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体并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从而从我做起,保护自然环境,就不会出现雾霾、沙尘暴等天灾。
 
2、佛家与茶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等无名烦恼,达至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帮助。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即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借茶说禅,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同样在在喝茶中学到茶道,感悟佛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借茶说禅的禅机,从中修身养性,与人无争、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求、无欲。对同事、朋友、家人以诚相待。别人还会害你吗?还会有人祸发生吗?
 
3、儒家与茶
我们现在泡茶盖碗,又称三才杯,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杯底为地。儒家讲天地人三才,天一、地一、人一,三一同中为王,儒家讲究人在天地人的和谐互动中实现人的价值。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都是礼尚往来的。如客来敬茶,这是礼,是仁爱、忠(真)诚的呈现,人际秩序在礼仪的互动之中达成和谐状态,真善美三合一。
在现代交际过程中,如果你把儒家的茶道及精髓加予互动应用,达到真善美三合一,你的人际关系会更好,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宫斗”了。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属于黑茶吗?
普洱茶属于黑茶吗?
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什么是普洱紫芽茶?
什么是普洱紫芽茶?
古代是怎样制茶的?
古代是怎样制茶的?
茶的发酵过程是怎样的?
茶的发酵过程是怎样的?
为什么普洱茶更利于常用电脑的
为什么普洱茶更利于常用电脑的
普洱茶煮着喝好不好?
普洱茶煮着喝好不好?
普洱茶“后发酵”是怎么回事?
普洱茶“后发酵”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普洱茶的渥堆发酵?
什么叫普洱茶的渥堆发酵?
喝隔夜茶会得癌症吗?
喝隔夜茶会得癌症吗?
用沸开水泡茶会大量破坏维c吗
用沸开水泡茶会大量破坏维c吗
发烧时能喝茶吗?
发烧时能喝茶吗?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