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茶宴已经正式化。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
“茶会”一词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唐诗中被不断提及,又有“茶宴”“茶集”之称谓。如唐代著名才子钱起著有《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两首诗便分别使用了“茶宴”和“茶会”。
唐代茶会中的诗词多与寺院僧人相关,或许这也说明茶会可能起源于“寺院茶会”,由僧人兴起。因为茶对于修行僧人而言,可伏睡魔、涤身心、荡昏寐等,以茶驱困意,以茶敬佛……
多人共同饮茶,在唐代也已是一种社会常态。唐·吕温更著有《三月三茶宴序》一篇,更为直观的描述了三月三上巳节,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已经不把酒作为宴会的主要饮料,而是以茶的素雅之意取代酒的世俗味道,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清雅之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上都,当时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此时,品饮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众,举国皆崇,茶到此时,方成国饮,著名描述宋代茶文化形式的作品有宋徽宗的《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更有宋徽宗作为一代帝王亲自撰写的《大观茶论》。宋时的斗茶、点茶的茶之风俗,茶会的形式更是多样而又频繁,更具浪漫和雅趣之意境。
古人先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隽永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或清雅或奢华或寂然或随性的“茶会”表现形式。我们现代人的“茶会”“雅集”的面貌不仅要展示茶文化的怡然清静、深厚隽永,亦要符合当下的审美与可接受欢喜的境界。寻找到这个临界点至难。
最终我仍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守住内容和品质,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去创造、去创新。
一场或茶会或雅集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活动形式,收获的更应是精神的盛宴、身心的润养。
现在的茶人应不断地去探索和汲取古人,或经典或书画或音乐,或精神的宝藏。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足以让我们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衣食丰足。因此,“茶会雅集”的延续应该建立在这个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和其表现形式,有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个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我们也要有创新和升华,“创新”不是随性的臆想,“升华”也不是简单的变换形式,需要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学习、认知、过滤、精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和传播影响力,从而创造适合时代特征的具有普遍认知和影响、有广为接受和欢喜的茶会雅集。
现在的“茶会雅集”,可归纳为“生活性、艺术性、仪式性”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可叠进和穿插,但主调一定要清晰明朗,不能混淆不清。
所有的活动是要落地的。所以形式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品质、音乐、流程、服式、人员等等,更重要的是“茶品”。如何在活动上诠释出一道优美的茶汤,是作为活动的第一主角的展示,但现在反而很容易被忽视。烧水的供给、茶器的不同、司茶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嘉宾茶汤的跟进服务等等,稍有疏忽都是活动的一大缺憾。所以茶会雅集前的统筹、彩排尤其的重要,就像一场唯美的音乐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哪一个不是数遍的排练才有那精彩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