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在不同场合是有区别的。这儿主要说的是到朋友家串门儿(做客)或者朋友到您家做客,敬茶的老规矩。
按老北京人待客的规矩,客人来了要请上座儿。落座儿后,先打手巾把儿,即端上烫过的热毛巾(热毛巾放在盘子上,所以叫“端”),让客人净面净手。
更讲究的主儿,还要给客人端上一杯淡盐水,净净口,然后才上茶。上过茶,还要上茶点、干果。这里有一套规定的程序。
尽管一般家庭待客没这么多讲究,但客人来了,敬上一杯茶,是起码的礼仪。
据《茶经》的分类,茶器按碗、盏、壶、杯说,共有25种。北京人通常使用的茶具大概其有五种:盖碗、泥壶(紫砂壶)、提粱儿茶壶,茶杯(水杯)和搪瓷缸子(杯子)。这几种茶具在上茶、喝茶、续茶(水)时,都是有规矩的。
先说盖碗。这种茶具上边有盖儿,下边有托儿,中间是细瓷的茶碗。所以有的地方也把它叫“三才碗”。
北京人使用盖碗喝茶,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由于用盖碗喝茶,形成了一整套规矩,特别是在官场上,用盖碗喝茶,成了无声的语言。
所以,在老北京,用盖碗喝茶,也成了有身份人的一个标志。
用盖碗喝茶,是哪朝哪代什么人发明的?目前尚无定论,也难以定论。
有人认为盖碗喝茶是四川人发明的。据唐人写的《资暇录》里的《茶托子》记载:这种茶具是由唐代的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崔小姐给父亲上茶时,茶杯无托,觉得烫手,便想出做茶托儿的主意。
木托儿做好了,崔小姐怕茶碗在托儿上,走道的时候不稳,还用蜡给固定住。后来又加以改进,在木托儿上做了个起稳定茶碗作用的小托儿。很快这种茶托儿在蜀地流行。聪明的四川人在茶托儿上尽施雕刻、绘画才艺,使小小的茶托儿成了工艺品。据此,有人认为:茶托儿是盖碗的原型,盖碗是四川人发明的。
您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这种说法比较牵强?是的,盖碗下面是有茶托儿,但那个茶托儿更像是茶碟儿,只不过它是凹下去的,有个跟硫底儿相合的一个槽儿而已。茶托儿跟盖碗完全是两回事儿。
笔者认为,就瓷器的盖碗而言,这种盖碗源自宋代的宫廷,但也有演变的过程,而三件齐备,则是明宫廷造办处辖属景德镇官窑的发明,到明中期已经非常精致了。明以前的瓷器里,尚无发现有盖碗。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叫《喝茶》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特别说到了喝盖碗茶。他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他的意思是好茶得用好的茶具。当然能喝出好味道,主要还是茶。
用盖碗喝茶,讲究两只手并用,而且“托儿、碗、盖儿”三件不分家。喝茶的程序是这样:一只手(左手、右手都可以)托着盖碗,要连碗托儿一起托起来。另一只手掀开碗盖儿,挨近嘴边,用嘴吹一吹漂在上面的茶叶末儿,然后再盖上,轻轻掀开一道缝儿,用嘴一啜。通常啜三四口,便合上盖儿,放在桌子上。
如果您想接着喝,不用说话,只需把盖儿拿起来,斜着放在盖碗的碗托儿边上就得。其实这个动作就是“茶语”,等于您告诉主人要续茶。主人只要看到您把碗盖放在碗边儿,就会明白什么意思,马上会给您续上水。如果您不想再喝了,把碗放下就得。
盖碗茶在官场,只是象征性的点缀,一般情况是不能喝的。因为只要一端起来,就意味着“有情况”,不是对对方说的话不满意,就是对对方做的事有意见,让对方赶紧走人。
这个动作的“茶语”就是:你是不受欢迎的人。老北京有句话叫“端茶送客”,指的就是端盖碗茶。
其实,老北京人待客敬茶,主要是用茶壶,早年间北京人用的茶壶,都带粗铁丝做的提梁儿,所以也叫“提梁儿大茶壶”。一把壶配四个或六个小茶碗。
按北京的老规矩,在壶里沏好茶,端上桌的时候,茶壶的壶嘴儿,绝对不能冲着人。因为按老例儿的说法:壶嘴儿冲着谁,就“方”(迷信 的说法:克人)谁。
老北京人品茶,一般分为:察色,嗅香,品味儿,观形。所以老北京人接待懂茶的文化人,敬茶,讲究用茶杯。
据史料记载,品茶的茶杯,最初叫茶盅儿。敬茶的时候,茶盅儿之外还配上茶。
描写明代市井生活的小说《醒世姻缘传》第54回,有一段写老北京茶礼的情节:“那童奶奶使玉儿送过两杯茶来,朱红小盘,细磁茶钟,乌银茶匙,羊尾笋夹核桃仁茶果。狄员外父子吃过茶,玉儿接下钟去。”您看,那会儿的北京人,待客敬茶就有规矩了。
通常茶杯分为瓷的和搪瓷的,现在也用玻璃的。客人来了,用茶杯敬茶,一定要当着客人的面儿,烫一吓茶杯,然后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选好茶叶后,再用开水沏。
茶沏好后,再把茶杯端上桌。切忌把茶杯放在桌上,拿着暖瓶,直接沏。这样沏茶,一是没礼貌,二是容易把客人烫着。
续茶(水),要看客人喝没喝。如果客人喝了,再续;如果客人没喝,就不用续。千万不能问:“您怎么不喝呀?…给您的茶杯添点儿水吧?”
按北京的老规矩,您问:“客人添不添茶?”或“续不续水?”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跟客人待得不耐烦了,让客人赶紧起座儿走人吧。这跟 “端茶送客”的意思差不多。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