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洗茶习俗的渊源
在唐代以前是煮茶,在宋代的时候是点茶,都没有洗茶的必要,从元朝开始出现散茶,到明朝的时候,不仅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改革茶叶,开始不断创新茶的类别,所以,洗茶方法以及用具的记载,是从明朝开始有的。比如明朝张谦德写过《茶经•论器》,其中提到了“茶洗”,茶洗就是当时洗茶的用具,形状像一只碗,是用银制作而成的,在其底部有孔,从明朝开始,洗茶的习俗便传播开来,一直沿袭到现在。
洗茶的用意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
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茶叶到底应不应该洗呢?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制茶时期,茶叶生产主要靠纯手工制作,除了自然污染之外,加工环节的污染的确也实实在在的存在。尤其是脚揉茶,这种功效低又不卫生的加工方法也曾经被外国人在报纸上配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照片”登出来,显示“饮中国茶不卫生”。
但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力的跨越式提高,各种先进的制茶机械被规模化应用,茶叶生产早已脱离了纯手工制作时期,进入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时期,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建立了多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与有机茶生产示范园,茶叶质量更是得到空前的提高。
从制茶工艺上来讲,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质、品级,而且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卫生标准。加之国家职能部门亦于2007年已把茶叶质量监控纳入QS认证管理,大大加强了对茶叶卫生状况的检测与监管。
所以说,今天我们所饮用的茶叶质量基本上都是非常卫生的,大家大可不必为茶叶的卫生状况而担惊受怕,在洗与不洗、如何去洗等问题上伤太多的脑筋。
当然,我们在此讨论“洗茶”问题,不仅仅是要讨论“洗茶”的科学性与否,目的亦不是讨论如何洗茶的问题,其意义和目的是提醒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现实的东西,要用一种挑剔的眼光、验证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当继承者继承之,当完善者完善之,当发扬者发扬之,进而光大之。
本文参考自百科知识——洗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