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会发现,这些说茶不耐泡的茶友至少有一到两项是没有按照标准来的,更严重的是全都没有,那么当然你的茶便不耐泡了!
所以很多茶友们看似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其实却处处都是有漏洞的,所谓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如此。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影响到一款茶不耐泡的三大因素!
一、投茶量
相信看到这首先就会有不少茶友疑惑,这个没有办法定标准吧?
因为每个人所用器具的大小不同,投茶量自然也会不同啊?
话虽如此,可是就怕有些茶友茶器的容量改变了,投茶量却没有!
针对这种情况,最方便的当然是购买独立小包装的茶,通常都是一包一泡,到是省去了称茶这道工序。
我知道很多老茶客们觉得自己喝了十多年茶,早就有了手感,随便一抓或一撬就差不多是那个克数,先不说这个功力要练多久可能有,就算真的有这样的神人,那也是极少数。
至于我们普通人,如果要“凭手感”,其实往往都是有偏差的,
以120ml盖碗为例,通常投茶量5克为佳,如果所用容器大于或小于这个容量,投茶量则要根据茶器的实际容量进行增减。
一般来说,建议茶器每增加10毫升,投茶量便增加0.4克,以此类推。
二、水温
看到这里,可能各位茶友又要嘀咕了,水温有什么可说的?沸水冲泡算是最最基本的常识吧!
是,可就像那句经典台词说得“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常识都有,为什么还是泡不好这一杯茶呢?
这样所导致的后果便是,这道茶只有在第一泡时,享受到滚烫的水的洗礼,而后面几泡所接触到的水,是越来越低温的。
而且最严重的是他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水温的问题,反而会疑惑,哎,这个茶怎么这么不耐泡呢?
要知道要想茶耐泡,就一定要保证每一冲的水,至少在90度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冲,都能尽最大可能地释放出茶叶中的可浸出物,让茶汤生出各种变化。
看到这里肯定又有茶友要说了很多时候不是犯懒,是真的忘了要重新烧水。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就从[根源]考虑改变,比如换一个可以显示实时温度的水壶。
像我们所用的烧水壶就是自带读数功能的,只要将水壶放到底座上便可以知道这壶水目前的水温,从而可以减决定要不要在重烧一壶。
还有一种烧水壶也十分推荐,就是将水烧开后便可以恒温保温在一个固定的温度上,这样不仅不会让水成为反复烧开的废水,又能保证水温足够泡茶,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出汤时间
老一辈怎么说,实践出真知,这个理论放在泡茶上尤其适用。
有时细细观察一些茶友泡茶,便不难发现,很多茶友认为自己的“快”出汤,其实一点也不快。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可以称作是闷泡的地步了。
所以认为自己出汤“快”的茶友们不妨拿这样标准地测试一次,同时将计时器打开,便可知道自己的出汤实际究竟用了多久。
在未来泡茶的时候,才可以准确地把握到泡茶的出汤时间,不早,也不晚,把茶汤顺顺利利地冲出来。
不至于明明出了二十秒,还以为自己是快出水。
要实现快出水,手法很重要,盖碗的品质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便是茶具的摆放位置。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幕,一位茶友泡茶,公道杯放在离盖碗很远的地方,以至于他在将盖碗移到公道杯的这个过程中,出水的速度,便慢了五六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泡茶时,所有茶具,都放在它该放的地方,最佳的摆设位置便是盖碗端起来,出水口正好对着左边的公道杯,只两公分的距离,容易对准,容易出汤,这样才不致于闷坏了好茶。
随性是自由,可是却不一定能品尝到最佳的滋味,就像规矩或标准,也许有条框,可是在这个框框下,却能品到一款茶它最应该表现出的风味,这么一想,是不就不觉得这个[框]窄了呢?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