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比较细心的茶友肯定会发现,
而有些却不会,
他们会留一点茶汤在壶中,
这是为什么呢?
这期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个泡茶时的概念——留根,
留根是指在每次倒茶汤时,
留一部分汤底在冲泡茶器中,
然后注水冲泡下一道。
这样做可以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
口感不会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留根法
什么情况适合用留根法呢?
留根法在我们用玻璃杯泡白茶或者煮茶的时常会看到。
1、杯泡
我们在用玻璃杯泡白茶的时候,
茶水是不分离的,
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情况,
就是茶越喝到后面越浓。
过浓的茶,
它的苦涩感就会比较重,
影响品饮体验,
而且一泡茶所含有的内质是有限的。
在水中,
茶的内质一直在释放,
如果没有留一部分汤底,
喝完一两泡后,
茶汤就没有滋味了。
2、煮茶
在煮茶过程中,
茶和水是直接接触的,
而且煮茶时,
茶叶大部分内质在第一次沸煮时析出。
而后可析出的内质就十分有限了,
如果每煮一壶茶,
都把茶汤倒干净,
茶汤的浓度就会很快下降,
这样茶就不耐煮,
而且每一壶茶口感滋味变化大。
如果留下一部分茶汤续水再煮,
就可以保证,
煮出来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
至于要留多少汤底,
就要看茶性及茶量了,
再根据个人喜好和泡茶经验而定,
有出六分留四分的,
也有出七分留三分等等。
出尽茶汤
那什么情况出茶汤要倒尽呢?
需要把茶汤倒干净,
因为盖碗泡和紫砂壶泡属于比较讲究的泡法,
比较注重茶的口感滋味和香气的细微变化,
需要一道道的品鉴。
而最后几滴汤水是一杯茶最精华的部分,
如果没沥干,
会导致茶汤浓度不够,
影响茶汤的滋味。
再加上茶汤的最后一些茶水都没能沥出,
就会增加茶叶和水的接触时间,
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
会不断的被浸泡出来,
茶汤则会变得越来越苦涩。
坐杯和闷泡
说完留根就不得不提一下“坐杯”和“闷泡”,
“留根”前文说过了,
就是留一部分汤底,
在很多茶友看来那不就是坐杯嘛,
盖上杯盖的坐杯不就是闷炮,
因此很多茶友看来这三个词都是一个意思,
其实不然。
那什么是“坐杯”和“闷泡”呢?
1、坐杯
从字面上理解,
“坐杯”就是让茶叶坐在杯子里。
实际上是等待茶叶中的物质析出,
让这些滋味物质均匀扩散,
延缓出汤的时间。
对于白茶来说,
一般前三泡讲究的是快进快出,
并不需要坐杯。
而从第四泡开始,
就会适当的延迟出汤时间,
这个时间是几秒到十几秒。
让茶叶和水多接触一会儿,
从而释放更多的滋味物质。
这里是延迟出汤时间,
并不是“坐杯”的留一部分汤底在杯中。
2、闷泡
闷泡可以理解为“闷+泡”。
是指在容器中放入茶叶,
注入沸水密闭后闷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一般在3分钟以上。
闷泡在我们吾雨看来,
它更多的是在审评时的一个概念,
是一种相对比较极端的做法。
把茶叶里最深层次的物质都激发出来,
能让茶的缺点更多的暴露出来。
我们平时喝茶基本不会进行闷泡,
因为闷泡出来的茶汤会变得苦涩、浓烈,
极端影响喝茶体验。
有别于“坐杯”和“留根”,
它是在密闭的环境中,
而且浸泡时间更长。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