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酒对于中国人到底有多重要?中国是茶叶和酒的故乡,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发祥地,在接待客人之时,好茶好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敬茶和敬酒的规矩却是不尽相同。中国人讲究在给客人倒茶之时不得将茶杯斟满,而在倒酒的时候一定要敬上满杯以表诚意。这个浅显的规矩即使是在现在我们还保留着,只是这两句话之中老祖宗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
茶满欺人
在沏茶之时,将茶杯倒满是十分无礼的行为。熟悉茶道之人应当明白,品茶需要细细品味,沏一壶好茶的步骤是十分繁琐的,冲泡数次,倒上好几杯。奉茶之时,主人会将用茶盘将茶杯送至客人的右手前,邀请客人品茶。茶泡好之后,客人不会急于饮茶,还需观看茶色,端起杯子闻茶香,再细细品茶。倒茶留有三分的话,茶的香味不容易流散,客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品茶的过程。所以如果主人将茶倒得太满,客人端起茶杯观茶色闻茶香之时会非常不便,稍有偏颇就会将茶水撒在手上,或者散在衣服上面,这样客人就会很狼狈。如果客人此时急忙去喝,避免茶水洒落,失了儒雅,也失了喝茶的情趣。另外,客人来访,先喝茶后吃饭,如果主人一味劝客人喝茶,客人喝了一肚子水,吃饭吃不下,这是非常失礼的一件事。
茶圣陆羽认为,茶本来自于天地,是自然质朴的东西,不能用过多的水去冲泡也不能泡得时间过长。敬茶之礼也是如此,过于繁琐卑微,过于粗放无礼,都失了茶道的本质。中国的文人们在行文作画之时都讲究留白,而饮茶这种风雅之时亦是如此。倒茶之时留下的三分余地,是对客人的尊敬和体贴,是虚心虔诚的表现。敬茶之礼可见待客之礼,人们从小小一杯茶饮之中,能够看到人之本性。
当年,苏东坡曾到莫干山浏览,莫干山上有一寺观。和尚们见苏东坡衣着简朴,只是冷冷地招呼他坐下,倒了杯茶给他。后来和尚们见苏东坡谈吐不凡,心生尊敬,请他上座,又端来好茶。后知晓苏东坡真实身份之后,又将他带进雅致的客厅,奉上好茶。苏东坡见和尚如此势利,已经心生厌弃,逗留片刻就回去了。和尚百般挽留,见苏东坡不肯留下,只好厚着脸皮向苏东坡要一副对联。苏东坡提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在苏东坡讽刺之下,和尚极为羞愧。
茶道,本就不是悦己,而是约束自己的饮茶之礼。失了礼,便是好茶也难饮下。古人强调"茶满欺人",却不是"茶劣欺人",就是在告诉我们,对待客人,诚意比好茶更为重要。
酒满敬人
相对于茶,倒酒,却是另一个规矩,古人讲究"酒满敬人",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倒酒千万不能小气,会失了很多礼数。和茶不同,酒的成本本来就大许多。数片茶叶可斟满一壶茶水,而诸多粮食才能酿造一壶酒。酒在古代是珍贵的饮品,刚刚出现之时仅仅用于祭祀神明。到了饥荒之年,粮食都不够百姓果脯,更别说是留下一些酿造美酒。但凡遇到灾荒之年,或是国家内忧外乱之下,朝廷为节约粮食,大多会下令禁酒,不允许聚众饮酒。
对于平民人家来说,家中一点点珍藏的酒,不到家中来了贵客、办大喜事,或者祭祀祖先神明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拿出来的。能在酒席之上,任由宾客饮酒,并且杯杯斟满的,一定是大户人家。不过,无论是小门小户,还是大户人家,但凡是有些文化的,饮酒之时也是极重礼仪的,万不会出现胡吃海喝,全桌撂倒的地步。宴席之上,饮酒礼仪最早在周代出现。客人落座之时就是以老幼尊卑排序,因为酒的珍贵,主人定是要在净手之后才能取杯,将杯樽冲洗之后,在杯中斟满酒,双手递与客人。客人也要双手接下酒杯,一饮而尽。
汉书之中写道,酒为百礼之首。所以,除了唐朝和魏晋时期的豪士,大多数文人儒士在自己饮酒之时十分注意节制,待客之时更是考虑甚周。三国时期,吴国国军孙皓是出了名的暴君,一个不高兴就杀人,他亦特别爱喝酒,平日设宴,臣子们都不得不喝酒,每每都要喝得大醉而归。而在这些臣子之中,有一个孙皓极为赏识的重臣韦曜,他不善饮酒,哪怕就是喝一点都会胡言乱语发酒疯,甚至还会大病一场。孙皓即便霸道,但也惜才,此后在酒宴之上,他便私下叫人备下和美酒颜色相近的茶水,放在韦曜手边。"茶满敬人"是对贵客的欢迎和诚意,"以茶代酒"也是对客人的体贴和尊重。
无论是满酒还是撤酒,我们都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礼节。而酒文化发展到了今天,"满酒敬人"却成了一种让人尴尬的酒桌文化,很多人不顾对方身体状况,无论对方是否开车,一定要逼人饮酒,并且深以为"喝得多"就是"讲义气"、"感情好"的象征。饮酒,主人和宾客尽兴便可,那种一定要喝到鬼哭狼嚎的酒桌文化,绝对不是"酒满敬人"的本意。千万不要将这句俗语,作为自我放纵的借口了。
其实“茶满欺人,酒满敬人”,看似简单的8个字,却隐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关于茶酒的待客之道,可说是古人长久积累的学问。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