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茶的耐泡性已然成为品鉴普洱茶的一项指标。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普洱茶耐泡度背后的骗局与真相。
主观影响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耐泡度对普洱茶确实很重要,但也是建立众多前提上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前提,就是品质优先和控制变量。
品质优先很好理解,一款又苦又涩,异味扑鼻的茶,是否值得冲泡上十几二十泡去细细品鉴?因此,当这款茶口感特征没问题时,才适合去讨论耐泡性如何。
控制变量容易忽略,却能在极大程度影响我们对这款茶的判断。一般来说,我们在评测这款茶的耐泡度时,有专业审评与日常冲泡可以选择。
这两种方式看上去很实用,但都存在各自的问题,首先专业审评相对客观真实,但却没有实际意义。
再比如一些台地茶的内含物质也很丰富,但口感表现苦涩不堪。
因此陆离认为,没有控制变量,没有限制条件下的“耐泡性”,是一种伪科学,对普洱茶的品饮价值没有实际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在其他变量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从品种树龄、原料等级、揉捻力度等方面理化分析,再结合实际品鉴结果,去探究如何正确提高茶品耐泡度。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探究核心:陆离认为,在控制好变量的前提下,以下几类客观因素,会对茶品的耐泡度产生一定影响。
品种树龄
树龄大的古树茶优势,主要体现在内含物质和耐泡度上,主要得益于庞大的地下根系,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具体可看下面这篇专题文章,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知识延伸:古树茶的树龄越大,品质就越好吗?
当然,不管是古树茶还是台地茶,在品种上都属于云南大叶种范畴,不能与其他地域的中小叶茶比较耐泡度。
原料等级
在云南七子饼茶时代,等级较高的单芽撒尖、芽叶撒面,通常用来构成饼面,5-7级的茶叶构成芯茶,而最粗老的茶梗,则用来做底茶。
采摘季节
尤其是春茶中丰富的果胶,对茶叶的外形、色泽,和醇厚饱满的口感,迅速持久地回甘,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茶树的氮代谢会更加充分,口感上,氨基酸和儿茶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滋味更加鲜爽;
香气上,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鲜爽型物质含量增加,香气更加优雅;色泽上,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茶青多显现出青翠欲滴的嫩绿色。
不过春茶虽好,但对于普洱茶来说,采摘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如果采摘时间过早,芽叶尚未发育成熟,鲜香有余,但滋味清淡,耐泡度会有所下降。
而如果采得太晚,茶叶的内含物质就会随茶树的生长而向各处输送,逐渐向木质化方向发展,茶叶的滋味就会丧失殆尽,失去品饮的价值。
制作工艺
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制茶时的揉捻越重,普洱茶的耐泡度就越差。
这是因为在普洱茶的众多制作工艺中,揉捻对细胞壁的破坏作用是最强的,会导致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快速析出,耐泡度就会大大下降。
有时制茶时还会故意利用这点,使用揉成泡条,或者布袋揉捻的方式加工小树茶,能减低细胞壁的破损程度,使茶叶更加耐泡,以达到冒充古树茶的目的。
不过这种手法做出的普洱茶,虽然耐泡性上去了,但茶叶内含物质析出慢,通常滋味寡淡,与真正的古树茶有着本质区别,品鉴时多加留意,不难识破。
茶品年份
新茶与老茶谁更耐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普洱茶的耐泡度与存放年份之间,并不是越老越耐泡的正相关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以下这种阶段化特征。
通常以最佳品饮期为限,在此之内,这款普洱茶的存茶时间越长,微生物对茶叶物质的裂解性就越强,水浸出物的比例也越多,耐泡度就越佳。
过了最佳品饮期后,茶叶的滋味和内含物质就会逐渐逸散,变成不耐泡的无味古董,如那款存放百年的普洱金瓜,专家试泡后的评价就是“汤有色,味寡淡”。
是否紧压
这是因为紧压形式的普洱茶,减少了茶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仅有利于内含物质更充分地转化,也能大大减少存放期间茶多酚、茶内含物质的逸散。
此外,撬茶时如果撬得过碎,也会影响茶品冲泡时的耐泡程度,撬得越碎,茶叶越不完整,断面处水浸出物溶出越快,茶品自然会不耐泡。
同理,撬茶时如果能多注意手法,尽量保持条索的完整性,水浸出物的溶出就会呈现出规律的周期性,也会更加耐泡。
以上这些,就是能影响普洱茶耐泡度的六大客观因素了,至于出汤速度,茶具大小等主观冲泡手法,就是另一类范畴了,有时间另行探究。
两款茶各用电子秤称取8克,都使用容量100cc的盖碗洗茶一道;每到10秒出汤,在控制好冲泡变量时,观察两种茶的耐泡性。
到第13道时,04班章仍然味道十足,08班章已经出现汤质薄弱,滋味寡淡的现象,从这个角度看,2004年老同志班章七子饼似乎更耐泡一些。
接下来换成6秒出汤,结果04班章最多冲泡18道,而08班章直到24道仍有余味,从这个角度看,2008年老同志老班章的析出速度更快,快速出汤更耐泡。
那么请问:哪种茶更耐泡?是因为所用原料的树龄不同,还是因为后者的制作工艺有所改进?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