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欣赏,实际上是将个人的主观感受融人到茶艺表演及品茶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体验和感悟。同样一场茶艺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与人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对茶文化的了解、选择的角度以及心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懂得欣赏,才能获得充分的艺术享受。
中华茶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人在欣赏时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概括起来,茶艺欣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色。茶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茶,颜色有较大的区别。绿、白、红作为颜色,只是单调的色彩,本身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茶的颜色只有经过品茶者的联想而表现为一种艺术形象时,才能给人以美感。观色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干茶的颜色、茶汤的颜色、叶底的颜色。
绿茶颜色有三绿:干色绿、汤色绿、叶底绿。嫩度好的绿茶色泽绿润起霜,芽锋显露,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多芽。像龙井,素有“绿色宝石”之美誉,以“色绿、香郁、形美、味醇”四绝著称。苏州碧螺春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投茶人杯,尽沉杯底,可以欣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奇观。
乌龙茶干色褐绿如铁,叶底“绿腹红点”、“绿叶红镶边”,可谓巧夺天工。最著名的如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茶等。
第二,闻香。唐宋之时,制茶为了增加香味,多掺人香料。蔡襄《茶录》中说:“人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文人品茶,重茶之自然真香。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茶之自然真香,香气轻淡而清。香气浓重,宜于麻木之俗鼻;而香气轻淡者,宜于灵嗅之独感。茶之真香,能给我们独特的奇妙感受。
茶香的种类繁多,茶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制作方法不同,茶叶鲜嫩程度不同,香味就有较大的区别。茶叶在新鲜嫩绿的时候,散发出类似板栗香、蜜桃香、菠萝香等嫩香。各种茶香,清新幽雅,沁人心脾。不同的茶香赋予茶叶不同的风格,形成不同的风韵。
武夷岩茶是青茶之上品,味甘醇而香气馥郁。张源《茶录》称其曰:“香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匀,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晶赏岩茶,能感到“活色生香,舌本常留甘尽日,齿颊留芳,沁人心脾,香味两绝,如梅斯馥兰馨”,或“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正符合武夷岩茶的“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传世标准。
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世的碧螺春,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洞庭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云雾弥漫,水气蒸腾,极宜于茶树和林木生长。碧螺春产区林果间作,果园茶园相连,茶树和杏、橘、梅、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相得益彰,形成了碧螺春花香果味的独特品质。
第三,品味。品茶不仅要注意茶的色泽、香气,还要注意茶的味道。要得茶之真趣,还要在品味上下工夫。所以宋徽宗说:“夫茶以味为上。”从人的味觉而言,茶的基本味道不外乎甘苦两种,陆羽曾说:“啜苦咽甘,茶也。”但若要品味,还必须找到基本感觉之外的感受,以增添品茗的美感。
品茶不同于喝茶。喝茶如牛饮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只能带来生理上的快感,无法体验到茶的真味。品茶重在品,而不在止渴,细细晶,徐徐啜,慢慢体验茶的独特韵味,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进而进入“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的美妙境界。
不同类型的茶,滋味不同,品饮时的感受也有较大差异。绿茶滋味浓厚鲜爽,始觉苦涩,继而回味甘甜,犹如口含橄榄,余味不绝,先苦后甜,就像一首颇具生活哲理的诗歌。红茶醇和甜厚,味中有香,香中带甜,具有温暖、柔和的感觉;白茶性清凉,甜醇爽口,有清凉解热之效,在炎炎夏日饮上一杯,顿觉精神振奋,疲劳顿消;花茶浓醇芬芳,既有醇厚甘美的茶味,又有芬芳清雅的花香,品之顿觉如临春风,如步花丛。
舌是人的味觉器官。舌分舌端、舌中、舌根三个部位。舌端的味觉最灵敏,品茶时先要“舌端权衡”,即“清风先向舌端生”。舌端感觉的是第一味,而回味,则须用舌根去感觉,苏辙说过“舌根遗味轻浮齿”,陆游也有“舌根茶味永”的感受。茶味之回甘,在咽部,与舌根相接,回味主要靠舌根来感受。
茶味是茶的精灵所在,精华之凝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要真正领略名茶的风味,品尝其真味,还要反复品赏,仔细体味,积累丰富的品茶经验,练出特别的感觉,同时还要有与茶性相通的灵犀,这是一种综合修养。只有练出较好的品味功夫,才有可能达到茶艺的一种较高的境界。黄庭坚《茶词》中说:“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这不能不说是品茶的一种境界,一种超然的精神享受。
第四,赏形。品质好的茶叶,要求色、香、味、形俱佳,欣赏茶艺,对茶叶形状的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赏形,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干茶的形状和叶底的形状。
不同的茶叶,由于采摘的鲜叶不同、制作工艺上的差异,也就使干茶的形状和叶底千姿百态。条形茶条索紧结圆浑有锋苗,匀齐完整;扁形茶扁平、光滑、尖削、挺直;螺形茶条索纤细,卷曲似螺,均匀柔嫩;针形茶细紧圆直,满披银毫;珠形茶颗粒圆实,细圆完整。茶叶的形状争奇斗艳,巧夺天工,一叶茶,都像精工制作的艺术珍品,有的纤细如雀舌,有的含苞似鸟嘴,有的挺直赛松针,有的卷曲成螺,有的浑圆似珠,更有的以造型独特而名扬天下。
西湖龙井绿中显黄,呈糙米色,香郁味醇,茶形如一枚碗针,扁平挺秀,光滑匀齐。泡在杯中,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汤清明亮,滋味甘鲜。令人赏心悦目,情趣盎然。
太平猴魁是烘青绿茶中的极品,有“刀枪云集”、“龙飞风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1芽,芽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之说。成茶挺立,呈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魁伟匀整,手掂沉重,掷盘有声。人杯冲泡,开展徐缓,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叶影水光,相映成趣。香气高爽,带有明显的兰花香,味浓鲜醇,回味无穷。具有香高持久、耐泡的特点,冲泡三四次滋味不减,兰香犹存。
第五,茶名。茶叶的命名,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受一定的人文地理条件、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影响。自古道,名山名寺出名茶,名种名树出名茶,名人名家出名茶,名山名水衬名茶,名师名技成名茶。茶叶命名的艺术效果,往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国现有名茶的命名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表达名茶的品质特点,从茶叶的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方面来考虑。如莫干黄芽、三杯香、白毫银针、铁观音等。②显示地方特色,有强烈的地方、区域特征。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安化松针等。③表示文化特色,暗示文化史实和历史背景,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碧螺春等。④借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敬亭雪绿、天柱剑毫等。
茶叶命名中,常用到以下一些字。如银(银针、银毫、银钩)、峰(毛峰、云峰、剑峰、碧峰)、毫(白毫、曲毫、春毫、剑毫、碧毫)、春(春露、春芽、迎春)、尖(毛尖、云尖、雾尖、谷尖)、绿(碧绿、翠绿、雪绿、云绿、毫绿)、翠(翠芽、云翠、翠片、翠香)、雪(雪芽、雪莲、雪蕊、雪青、绿雪)、云(云雾、云针、云尖、云片、白云)、叶(竹叶、玉叶、银叶)、针 (银针、松针)等。
第六,器具。茶艺表演要想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对晶饮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益求精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茶具是茶艺的必备之器,对茶具的讲究,也是必然的。当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晶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主要讲究的是茶具的实用价值,茶具与茶叶的匹配,茶具本身的配套以及与晶茶环境的和谐统一。
对茶具的鉴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种类、质地、产地、年代、大小、轻重、厚薄、形式、花色、颜色、光泽、声音、书法、图画、釉质、配套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因为人对艺术的要求及审美能力的不同,对茶具的欣赏也有所区别。有的人喜欢素朴的风格,有的人喜欢华丽的风格;有的人喜欢简洁的茶具,有的人喜欢繁琐的茶具,只能因人、因境、因茶而异。只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能使茶艺技巧淋漓尽致地发挥,只要能使自己的心迹得以充分地表露,只要能把主宾带人理想的意境,都不能说不是好的茶具。
第七,环境。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描写了竹下饮茶的优美环境与情趣: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迷人的紫笋茶,可以洗尽尘心,而不能洗尽雅兴,在一树蝉声中主客一直饮到夕阳西下。
品茶要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境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对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景和物,包括茶室的格调、布局、装饰以及琴、棋、书、画、花草、灯光、音响等内容。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组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茶艺环境。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晶茶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家庭晶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寻找适宜的位置。窗户、阳光、茶几、台椅、盆花、藤蔓植物的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加上花香四溢,亦使人心旷神怡。碧叶绿阴,使人顿感轻松愉快,在品茶中透着亲情和敬意。文人相聚,松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有包含宇宙的胸怀和气氛。禅宗修行,要的是苦寂,在苦寂中求得精神的超脱而普度众生,因而禅宗的品茗环境重清重静,重素重俭。而茶艺馆则因地处东西南北,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制约,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以及经营者的兴致所在。
如果要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要品茗悟道,对环境的要求会更严格、更细致。明代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茶人更趋高雅的品茗意趣。
《茶疏》中指出了饮茶时,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
总之,对品茶环境的讲究,是构成茶艺的重要环节,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与人,人与茶,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体的。所谓物我两忘,栖神物外,心心相印,其实都是说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茶艺欣赏与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也以主客体的相合统一作为最高境界。因此,对环境的选择,是圆满完成茶艺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八,人物。说到底,人才是茶艺活动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因素直接决定着品赏的效果。人物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同样能达到完美。相反,人物主体作用发挥不好,会直接导致茶艺活动的逊色,甚至失败。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茶友的选择,一是茶艺师的表现。
我国传统茶艺活动中,往往将茶品与人品并列,认为品茶者的修养是决定品茶趣韵的关键。在明代茶人陆树声看来,茶是清高之物,惟有文人雅士与超凡脱俗的逸士高僧,才算是与茶晶相融相得,才能品尝到真茶的趣味。欧阳修在《尝新茶》中也提到择人:“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
同时,对品茶的人数,古人也有讲究。明代陈继儒的《岩栖幽事》中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曰名施茶。”明代张源的《茶录》也说:“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他们都认为,饮茶者越多,则离品茶真趣越远。
在现代茶艺活动中,尤其在茶艺馆品茶,我们不能不特别强调茶艺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茶艺师在主导着茶艺活动,在调整着现场气氛,甚至宾客的心态。因此,对茶艺师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是茶艺师的衣着打扮、仪容仪表、礼仪礼节;言谈举止要与整个环境相协调;二是要求茶艺师要有丰富的茶文化知识、茶艺知识、娴熟的茶艺表演技巧;三是要求茶艺师要掌握有关的服务技巧,灵活地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合理调节现场气氛,保持良好的品茗环境;四是茶艺师在表演时,要真正地投入,使自己与茶叶、茶具、环境融为一体,把自己对茶艺的感悟融人到茶艺过程中,把茶艺之美、茶艺的精神真实地展现给宾客。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使宾客享受到茶艺之情趣,品饮之乐趣,进人到茶艺活动的较高境界之中。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