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由于饮茶风尚的盛行,促使茶叶种植面积大增,产量也大幅度地提高,出现了诸如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福州方山露牙、夔州香山茶、湖南衡山茶、常州紫笋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寿州霍山黄芽等名茶品种。唐代的茶叶以饼茶为主,当然也有散茶存在,但主流品种还是团饼茶。茶叶加工在《茶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简略之可以分解为七道工序,大致可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唐代人饮茶方式以“煮茶”、“煎茶”为主,特别在陆羽的倡导下,茶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后放人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人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另外还要准备好风炉,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茶经》记载)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人适量的盐,到第二沸 (“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茶经》记载)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熟盂中,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将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人,等到第三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茶经》记载)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人茶釜,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起到“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人茶碗,便可畅饮了。
煎(煮)茶法是唐代流行的饮茶法,也是陆羽所推崇的品饮方式。但唐时尚有癌茶法,陆羽《茶经》便有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春,贮子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疠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被陆羽称为“习俗不已”的疠茶法是把饼茶的茶末放入瓶罐中,将烧沸的水倒人其中,浸泡茶末。而至晚唐,点茶法开始出现,唐代苏庚《十六汤品》中有明确记载,其法是先将茶末放人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将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
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唐代白居易困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曰:“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指是就是点茶法。点茶的特点是煎水不煎茶,较魇茶多了“调膏。和“击拂。两道程序。所用茶具也有区别,瘴茶以瓶缶盛茶,以锾煎水,而点茶以盏或广口浅腰的碗盛茶,以瓶煎水。晚唐点茶法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品饮方式。
根据唐代饮茶法,所需茶具品类繁多,其中有风炉、茶镀、鹾簋、熟盂、碗、瓯、茶瓶、茶臼、茶碾、茶磨、茶盒等。唐代茶具不但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唐代茶具的材质丰富,有竹、木、匏、蛤、铁、铜、银、绢、纸、陶、瓷等。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陶土蕴藏广泛,作坊遍及南北,烧造费用低廉,瓷釉洁净而宜茶的缘故,陶瓷茶具成为茶具的主流。此外陶瓷茶具易于长期保存,流传至今的唐代茶具也以陶瓷茶具为主。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