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时期,当时的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于雍正七年七月置普洱府,所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力,同时选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从此普洱茶开始了189年的贡茶历史,大量进入京师,进入了空前的全盛时期。据清朝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认为产而资利者也,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由此可见普洱茶产销之胜,声名之著。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它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承传和再现。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茶文化是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是茶与中国社会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相结合,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最初只不过用来解毒、烹食而已,之后逐渐发展到饮用。可是,今天的茶不仅仅是生津止渴、醒脑提神的饮晶,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我们获得了精神的需要,表现我们的人生信仰,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至少它最初所能表达的意义仅居于次要地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的要素、艺术的要素及文化的内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质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哲学、艺术、宗教、社会等多门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茶文化呈现出了不同形态,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链。在历史的进程中,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汲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营养,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密切结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茶文化又获得新的生机,得到再兴和弘扬,并使茶文化走向了繁荣,其内容得到了新的认识和扩,展。中国茶文化将更具广泛性,成为各个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晶位的人士都能够充分享受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综合性,表现在它与其他学科、艺术有更强的结合趋势。中国茶文化的交流更具国际性,不仅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方文化圈的国家加强了交流,而且与欧洲、美洲的国家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结构上来看,中华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层次——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茶文化的物质层次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成份、疗效以及饮茶所用的茶具、水、茶室、桌椅等有形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产品、物品、建筑物等。
制度文化层次——制度文化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的制度层次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如国家对茶叶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促进茶叶发展的各种办法等。从我国宋代到清代,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供应,设立了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
行为文化层次——行为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礼节、民俗、风俗习惯等形态,以及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模式的总和。茶文化的行为层次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的总和,通常以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表明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千里寄茶表现出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送茶礼叫“下茶”,“一女不吃两家茶”,即是说一旦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的聘礼。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饮茶的过程中,结合地域特点及民族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和茶艺程式,从而使中华茶艺的大观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精神文化层次——精神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的总和,是文化的核心。茶文化的精神层次是指人们在长期进行茶叶生产、经营、品饮及茶艺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的总和。它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如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将品茶与人生的处世哲学相结合,在晶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追求晶饮的艺术享受和艺术价值,把饮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形成的茶德、茶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