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拿起茶来冲泡,能够将茶汤泡到一定标准的,比例必不高,即使是泡茶师,稳定度通常也达不到百分之六十,这个现象代表着无法有效欣赏每一道茶,高享受率仅达百分之六十而已。因为某一道茶没能泡好,就无法欣赏到它的美味与所要表现的意境,如果泡得又苦又涩,享受度甚至于变成负数。喝茶也好,品茗也好、茶道也好,都是包括欣赏茶的美味,若无法将它表现得应有的状况,自然谈不上什么境界,所以泡好每一壶茶变得是茶人们自我要求的基本目标。
有人质疑一壶茶,泡得好或坏有一定的标准吗?泡得浓一点有什么关系?泡得淡一点又有什么不可?风格上的表现也有人怀疑:谁说白毫乌龙不能使用太高的水温冲泡?你用中温冲泡,我用高温冲泡也可以得出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茶汤?
听来似乎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将同一堆冻顶茶使用多种不同的水温,泡出浓淡不同的茶汤(茶壶质地的因素暂且不谈),请一些人来喝,一定可以得出绝大多数人喜欢的数杯。这大多数人喜欢的数杯就是所说的标准茶汤,标准茶汤的浓度与风格不是定于一点,但有一定的范围。
泡好一壶茶的稳定度是需要训练的,这里所说的「一壶茶」包括冲泡各种不同类型的茶与每一壶茶所冲泡的数道茶汤。通常大家对自己熟悉的茶叶及常使用的壶具会比较有把握,但我们主张接纳、欣赏各类型的茶及壶具,所以必须勤加练习不同的茶汁。但天下茶叶种类、型态那么多,如何练习得完?克服这个难题只有从茶叶的制造与冲泡原理着手,知道了各种制茶工序与状况对茶叶造成的影响,而且也了解了水质、水温、用量、浸泡时间、壶质等因素对茶汤品质发生的效应,就可以看茶泡茶,泡出能将当时茶叶表现得最好的茶汤来。
但是勤加练习还是需要的。这里提供一个练习的方法给茶友作参考:
邀请三五位茶友大家轮流泡茶,使用什么壶具、泡什么茶都知道了,接着每人细看茶况,了解发酵、焙火、揉捻、老嫩、粗细等各种状况;然后看主泡者使用怎样的水温,每人判断第一泡应浸泡的时间,(纪录下来)。依主泡者或某位资深茶友的「时间」冲泡,得出茶汤后,检讨应该多少「时间」才对,(纪录下来,并算出自己的误差值)。接着大家猜第二泡的时间,(纪录下来),也是依主泡者或某位茶友的意见冲泡,倒出茶汤后判断何者才是标准的时间,(纪录下来,算出自己的误差值)。继续第三泡、第四泡……,这期间水温的变化,冲泡间隔的长短、打开壶盖的频率……,都要列入考虑,每次研判「浸泡时间」时,要打开壶盖闻闻茶叶的香气,这是理解茶叶剩余可溶物质多寡很重要的依据,(最后算出自己的总误差值)。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而且互相提供判断的见解,如此累积的经验多了,泡茶的稳定度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