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艺"一词溯源

时间:2015-11-20 11:04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
普洱茶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功效 饮茶 茶具 茶道 茶艺 泡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华民族饮茶方式之泡茶茶艺
中华民族饮茶方式之泡茶茶艺
茶艺师必知的四种泡茶方式,你
茶艺师必知的四种泡茶方式,你
茶艺演变——从煮茶、煎茶、点
茶艺演变——从煮茶、煎茶、点
盖碗——才是茶艺的入门
盖碗——才是茶艺的入门
茶艺的4个分类
茶艺的4个分类
自己泡茶为什么没有茶艺师泡茶
自己泡茶为什么没有茶艺师泡茶
"洗茶、醒茶、润茶的区别:探
"洗茶、醒茶、润茶的区别:探
"茶艺之美:探索斟茶的六大礼
"茶艺之美:探索斟茶的六大礼
《茶艺的精髓:关键在于泡制的
《茶艺的精髓:关键在于泡制的
学习茶艺的5个好处,你知道吗
学习茶艺的5个好处,你知道吗
茶艺插花|绕茗香在手,弄花香
茶艺插花|绕茗香在手,弄花香
地方特色茶艺品味中华茶道
地方特色茶艺品味中华茶道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