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泡茶器而言,通常用得多是壶和盖碗。壶和盖碗也是茶友们非常熟悉的,一般来说,熟普、红茶这样完全发酵的茶,用壶来泡,可以一脉相承地承接住茶味;单丛、岩茶,这类半发酵层次丰富的茶,用盖碗来跑,茶味可以演绎得姿态万千。那用茶碗泡茶,又是怎样一番风味呢?
前不久,在华巨臣举办的七夕茶会上,小编有幸在“道和祥”的茶席上,看到茶馆老板娘带着自己的建盏大茶碗,为茶友们盛茶汤。她屏声静气,面带微笑为我们泡茶、分茶。来的茶友多了,为了让新茶友能喝到好茶,她忙起身倒水煮茶,贴心又充满歉意地让我们稍等,待水沸腾后,她将先前清洗好的的普洱茶放入茶碗中,注水入碗,数秒钟过后,老板娘拿起与之相配的建盏茶勺,从碗中轻轻舀起茶汤,将茶水均匀地分给在场的每一位茶友。
整个过程中,她热情、从容有致,动作利落大气,又极尽柔美,流畅自然。她不断地我们续杯,续杯的动作起承转合,清亮的茶汤一如涓涓细流倒入杯中,让人忍不住惊叹和赞赏。我们品尝到的不止温润柔滑的茶水,还有她那通过一柄茶勺传递给我们的心里的宁静,也一同潜入到我们内心里。喝着这样的茶,即使不说话,也够美好得引人遐思了。我们喝过几巡后,她便将剩余的茶汤悉数倒掉,静静地,我们一起等候与下一杯茶水的相遇与美妙。
用茶碗泡茶,有别具一格的美感。清丽、豪迈、洒脱。让平常习惯了用盖碗、壶来泡茶的我们眼前一亮。其实呢,用大茶碗泡茶开汤其实由来已久。这里的大茶碗并非“大碗茶”,是一种与传统泡茶截然不同的泡茶法。
早在唐宋,流行点茶法,用茶碗点茶最合适,便于搅拌操作和汤花保存持久。随着泡茶法兴起,这种大茶碗逐渐退出“江湖”。一直到当代,台湾茶道又重新将大茶碗“拾起”,并改点茶为泡茶,因富有趣味,才重新受到大家喜爱。和唐代所不同的是,唐代冲泡的是抹茶,现代冲泡的是散茶。
不同于盖碗泡茶技术难度大,用紫砂壶泡,稍有不慎易将茶叶闷坏。碗作为泡茶之器,是敞开的,不遮不掩,可以让你看清茶叶慢慢舒展变化,观察到茶汤颜色的变化,况且泡茶操作相对简单,茶水散热快不易闷馊,在自由空间中形成的茶汤风格和在局促空间中形成的茶汤会有区别,更加柔顺自然。茶碗一泡的水量足够大,特别适合人多的场合,不用频繁冲泡,比较省事。
不过,茶碗泡茶有优势也有缺点,因茶气容易散,不聚香,因此首选注重口感的茶类,如普洱茶、六堡茶都适合。用茶碗泡茶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单是用茶勺分茶这一动作,手臂要一直保持在水平状态,手不能发抖,不能弄出响声,最重要的是心要静。只有心静,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泡好茶,才能避免操之过急或处理不当。泡茶的技巧可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练习,便可掌握。
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碗中,添满过滤后的滚水,水量大概有碗的三分之二深度,待茶叶均匀散开,再用茶匙将茶汤轻轻舀至陶杯内饮用,期间观茶汤,赏茶叶。泡茶的精髓在于时间与温度的拿捏,观察茶叶散开的成都和茶汤的颜色来判断茶是否泡好了。惯用碗泡茶法的饮茶人说道,在泡茶时,茶水的比例、出汤的手法,似乎无迹可寻,只有沉下去自己才能渐渐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
碗泡茶的特点
碗泡茶是出汤慢,水温降温快,因茶气容易散失,不聚香,所以首选注重口感的茶类。偏爱碗泡茶的人似乎会觉得,碗泡茶比起小壶功夫茶来说,更有种豪气万千的感觉,茶没有经过复杂的多次程序处理,茶的滋味更加接近纯然。
碗泡茶的礼仪
碗泡茶时也需在礼仪上有所注意。茶勺盛茶时,不要随意搅动茶汤,那样既破坏茶气也不礼貌;其次,茶勺最好保持45度角入茶汤,这样既能保证入汤速度,动作也美观;第三,茶勺里的茶汤不要又倒回茶碗里,既不卫生也不雅观;第四,茶汤出碗时把茶勺在碗边轻轻撇一下,可撇掉茶勺下方的水滴,避免滴入客人杯中,而重复多次的话也不雅观。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