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与儒释道 文化扑鼻而来

时间:2024-03-11 09:56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远的关系,几千年来三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静、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才能以茶为载体与儒、道很好的和谐相处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近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远的关系,几千年来三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静、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才能以为载体与儒、道很好的和谐相处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近年来,儒、释、道共同提出了中国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是儒家的浩然正气,中庸之道;“清”是道家的清风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团和气,众生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雅气。这就把儒、释、道的主张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㈠儒家与茶
中国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知识分子的核心。以至“儒”字成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今天仍对有文化修养的人称“儒”。如有文化的商人称“儒商”,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称“儒雅”。几千年来,儒家的思想规范着中华儿女的言行。《论语》、《中庸》、《易经》、《孟子》、《荀子》等成了重要的国学。
 
㈡佛教与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创始于释迦牟尼。在公元前2年(汉衰帝元寿元年)从西域大月氏国使臣伊存来汉始传中国。当时正是西汉没落,需要一种助力,得以接收。到南北朝时期,南天竺僧达摩来到梁国,当时梁武帝的南朝重道教,佛教也是重义理,所以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跑到北朝传播禅学。使北方的禅学逐渐发展起来。达摩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已达5000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有入门,再去想来。”这时有一位臼米的行者慧能过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弘忍认为这空无的观念更高一筹,慧能应该成中国禅宗第六代传入,但神秀不让,慧能只好去了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派,到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形成多种佛教宗派。
 
㈢道教与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起源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根本,他认为道不仅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修养要体道、得道,实现与道合一的至道境界。战国末年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旨,以太一(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政治伦理原则。到西汉黄老学派和《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本体论、天道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了道同太虚的思想,认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和自然规律。淮南王刘长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就是汉初道家的理论。魏晋玄学实际上就是新道家学说,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经典。以讨论有无、本末为中心。玄学家们即继承了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汉初黄老道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关于道为自然、社会规律和仁义道德的含义。魏晋以后道家合于道教,不再以独立的学派而存在,成为了统一的道教。
 
三大教派在中国会合,如何能够长期共存,互相包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茶,从茶文化中得到了认同。茶用什么把儒、释、道联系到一起呢?茶有四大特性吸引了他们。
 
1、茶性静,静为茶之性,茶用静统合儒、释、道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渠道。儒家提倡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儒家认为中国人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能使人亲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的结果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而面对现实,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仁”、“礼”思想相吻合,这些都是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闲和、严静、趣远”的高远境界,这里的“静”与“和”结合在一起就是儒家的“静”。北宋理学家程颢在诗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这是典型的儒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办法。茶恰恰是儒家追求“静”的平台。茶性主静。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茶之万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这是儒家常以品茶致静的理念。
 
静在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禅学为梵文的音译,其意就是“静虑”。禅宗追求的就是在“静虑”中顿悟,以静坐的方式排出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默诵佛经,一直到领悟佛法的真谛。佛教将“戒定慧”三字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戒恶修善,慧是被惑证真,而定就是惜缘静虑。净空法师曾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样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恢复。”品茶能定心致静,历代僧人都以饮茶坐禅,赵州和尚从谂就有“喫茶去”的禅语。
 
静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畴,他们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之明,所以道家主张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庄子》还说:“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定意,静则养生。”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看作是一种功夫,是一种修养。道家不论是养生还是修养都离不开以茶致静。
 
茶有静的特性,她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讲出人头地,静静的生长,默默的奉献于人类。品茶能使人去烦致静。儒、释、道都需要这种静,因此都愿意品茶取静。所以,茶之性---静,成了儒、释、道三大教派的共同追求,茶就成了统合三家的平台,都唯茶是求。
 
2、茶性和,和为茶之魂,茶用魂统领儒、释、道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中”指的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中的各个领域而扩展到极为广泛的文化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了中和、和谐、和平、和易、和乐、和缓、和煦、和蔼、和畅、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气、和洽、和善、和悦等等。“和”是在儒家文人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认为只有“中庸”“和谐”国民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五行协调”。恰恰茶文化的核心,茶的魂就是“和”。
 
“和”在佛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和诚处世的伦理。主张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人人平等,一团和气。《无量经》中讲:“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五燈会元》中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还有赵州和尚赵谂的“喫茶去”,都反映了僧人离不开茶,于是就形成了“茶禅一味”。
 
“和”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而生,本为一体,其性必然亲和。道家的“和”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法天顺地”,将自己容于大自然中,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道家的阴阳五行说也正巧与茶文化的金(烧水的茶器为金,器为茶之父)木(茶为南方之嘉木)水(水为茶之母,茶性发于水)火(火煮茶香,有火才能烹茶)土(土为灶,灶生火,火煮茶)相对应相统一。
 
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茶本身就是绿色和平的饮料,生长在深山,与世无争。人们常说酒(白酒)是英雄好汉的饮料,咖啡是绅士的饮料,而茶是君子的饮料,只有茶是“君子”,平和。所以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代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饮茶能“致清道和”,当代茶叶专家提出饮茶能使人“清静和雅”。中国茶叶传到日本,日本人提出饮茶能使人“和敬清寂”。传到韩国,他们则提出饮茶可以“和敬俭真”。
 
茶文化中的和,正是儒、释、道一生所追求的。
 
3、茶性“清”,清为茶之廉,茶用廉聚合了儒、释、道三家。
 
茶性主清,绿色,清香,清雅,清心,清汤绿叶,清茶一杯,清,代表着俭朴、清廉。饮茶“五碗肌骨清”,这些都是儒、释、道所追求的。
 
儒家提倡清正廉洁,它的核心就是“清”,清才能正,才能廉,才能洁身自好。这与孔子提的“中庸”、“仁”、“义”、“礼”、“智”、“信”相吻合,所以儒家以茶为“清心”、“清醒”、“清廉”(清茶一杯为廉)以茶品人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
 
僧家,历来以茶清身,以茶去烦而清静,清醒,清心,所以僧人坐禅、诵经都离不开茶,以茶逐睡,使神志清醒,以茶清心悟道。唐代高僧皎然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道家更是把“清”视为道家修炼的核心。老子曰:“天得一清”。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谓清”。所谓清风道骨,清风飘逸都是道家所修炼的成就。道家都把饮茶当做“轻身换骨”成仙的灵丹妙药。南北朝著名道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日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名,服之化羽。”皎然在诗中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浙江四明山中的大岚山就有“丹丘获大茗”,饮之成仙的故事。道家哲学中主张“五行”,而茶文化中就蕴藏着“五行”说:“茶器为金,茶为木,泉为水,炭为火,灶为土”。因此道士非常喜欢煮水泡茶,饮茶修行。
 
4、茶性雅,雅为茶之韵,茶用韵吸引儒、释、道。
 
雅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她在“静”与“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气质,所呈现的是一种神韵。“雅”包含着高尚、文明、美好、规范、正确。
 
茶是一种高雅之物,洁身、包容,能伸能屈,志坚不移。饮之为雅,视为君子,“茶事高雅”,倡和致静。所以儒、释、道都乐意参与茶事,品茶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高雅之士。
 
雅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儒家许多著作都喜欢以“雅”取名,如《广雅》、《尔雅》等。也喜欢用“雅”来形容人和事,如将文人称为雅士,将高雅的事情称为雅意,将高兴的事称为雅兴,将品茗艺术称为雅尚。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唐末刘亮在《茶十德》中也说:“以茶可雅志”。雅志是一种理想。而儒家的雅志是为人处世要励志图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修身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格其物。也就是说人要成才,做大贡献要有志向,要有道德,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身体,顽强的意志。茶,正蕴藏着这种儒家追求。茶,生长在深山大树下,有顽强的生存机能,鲜叶被采下经揉搓,火炒,被卷曲,精血耗尽,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一旦出世,泡在热水中就即刻现出青春,芽叶伸展,飘游在人世中,放出芬芳,惠泽于人类。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吗?所以儒家提出“茶如人生”,品茶品人生,“以茶立雅志”,“以茶惠人类”。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中国茶叶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当雾霾封顶茶是心中安慰
当雾霾封顶茶是心中安慰
中华茶史贯穿古今
中华茶史贯穿古今
几种不同口味黑乌龙茶的泡饮方
几种不同口味黑乌龙茶的泡饮方
喝茶减肥时须注意8大事项
喝茶减肥时须注意8大事项
邦崴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邦崴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中期茶成为市场中的抢手货
中期茶成为市场中的抢手货
家里存放普洱茶该选哪种容器
家里存放普洱茶该选哪种容器
喝茶减肥的要点
喝茶减肥的要点
为什么乌龙茶能减肥呢
为什么乌龙茶能减肥呢
 爱喝茶的人怎样防范肾结石
爱喝茶的人怎样防范肾结石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茶语清心
茶语清心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