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
花,焚烧的花香型香品的香气。雾,焚香之烟也似雾。
先秦时期,日常焚香的风气在上层社会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人们利用各种芳香植物香料薰染居室,达到美化环境、消除浊秽的目的。
在唐代繁荣的社会形势下,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香文化在唐代得到了充分发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还把唐代的炼香技术传到了日本。熏香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里非常流行。他们效仿由古代中国传入的香方制作炼香,最后便成为平安时代著名的六大熏香。
到了宋代有专门的香类书籍,其中记载的拟花香方就包括花香、杏花香、兰花香、木樨香、野花香等。
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就是描写焚香时的情景。白居易焚烧的是什么香呢?那还要看下一句。
夜半来,天明去。
自唐代开始,唐人的日常生活中熏香就不曾间断的。不同时辰,不同场合,都会焚烧不同的香品。休闲独处、早起晚睡或是读书静思的时候都有香的陪伴。“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清闲无事的时候在幽室焚香一炉可以畅啸舒怀。白居易《冬日早起闲咏》云:“水塘耀初旭,风竹飘徐霞……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
娱乐宴会时焚香助兴,“香熏罗幕暖成烟,火照中庭烛满筵。”。晚上睡觉时也备有合适的夜香“帐中香”。帐中香是在帷帐内放置香炉或悬挂香囊,既安神助眠又增添情趣。
帐中香的使用在唐代比较流行,唐诗中有较多关于帐中香的描写, “帐里炉香春梦晓,堂一前烛影早更朝。”,《陈氏香谱》中的“开元帏中衙香”即为唐朝时的香方,《香乘》中将其改名为“杨贵妃帏中衙香”。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香,或许就是常常陪伴古人的帐中香。可以想象,古人的梦香中常常有迷人的花果香徘徊。素馨、茉莉、木樨、栀子、梅花......
焚香的香气形如花香,香烟似缥缈的云雾,眼观雾,鼻观花,究其实质,终不是花与雾。所谓“花非花,雾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