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茶宴 中国文人的情怀表达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莒茶?》。紫茶即紫笋茶,是唐时贡茶;羽客即道士。诗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赵莒会与林间竹下,品茶言志:默喻其意无过多言语,茶香清韵胜流霞仙酒;俗念全消而茶兴益浓,夕照入林才乘兴而散。“茶?”即“茶宴”,此诗正是作者为纪念一次难忘的茶宴而作。而诗中“竹林”、“鸣蝉”等意象的渲染刻画,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茶宴的清幽闲雅与一般宴会笑语喧嚣的印象差异。
“茶宴就是以茶为中心,搭配适合于茶的馔品的宴会”,茶文化研究专家关剑平教授介绍说。“茶宴肴馔以适合于茶为前提,主要由果实及其加工品、素食菜肴、谷物制品为主构成。朴实但精致茶果搭配使得茶宴形成了迥异于酒宴的俭约的风格特征。而修养贵族、风流文人的竭力提倡与润色更使茶宴自成清雅脱俗的文化特质。”
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和优雅韵味进行了细腻入微地描绘:“乃拨花砌,憩庭荫。清风逐人,月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而不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不令人醉,唯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辞藻间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表露。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彼时彼景的美妙回味,也反映出中国文人对“茶宴”闲洁致静的追慕和沉醉。
茶宴诞生 呼之欲出的社会环境
“酒宴中的茶直接孕育了茶宴”。关剑平教授在其著作《茶与中国文化》中对茶宴酝酿诞生进行了详实的考据溯源。酒宴为茶准备了完整的礼仪规范,提供了各种馔品接触的机会。于是适合于茶的馔品被逐渐挑选出来,重新组合搭配,形成新的饮食系列——茶果。茶宴一词出现在唐代,但是以茶果为肴馔,以俭约为精神特质的宴会在东晋初年就相对频繁地举行,因此说茶宴这一宴会形式形成于东晋初年以前。经过充分酝酿的茶宴终于从酒宴中独立出来,形成茶宴这种新的饮食形式。茶作为新兴的饮料,被集饮食大成的酒宴所吸收。茶宴的形成可以说是饮茶习俗高度发展的结果。但是饮茶习俗也好,茶宴也罢,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姿势出现无疑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魏晋是酗酒问题最严重的时代,魏晋风流第一阶段的竹林风流更是以酗酒为特征,酒俨然成为魏晋的时代特征。这种社会环境逼迫社会精英沉溺于酒海,进而刺激了整个社会的酗酒之风愈演愈烈。但是除了个别的例外,像阮籍那样迫于无奈的酗酒已不复存在了,徒存于通达自然的幌子。以酗酒废职为荣,以勤恳工作为耻,这一社会价值尺度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通过外族入侵的形式给中原士人以惨烈的教训。
风流观的改变,为茶在中国历史上以酗酒而著称的晋代盛行起来制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俭约的茶宴在以奢侈著称的晋代形成。尽管难以回答茶对于酒究竟起了多少制约作用这一质疑,从此之后酒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之后的中国,官僚若“酗酒废职”,势必受到弹劾。这一变化的社会基础之一是贵族制的走向终结。魏晋南北朝是贵族社会,九品中正制度,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到了唐代,尽管贵族制尚未土崩瓦解,但是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受到了冲击。具体表现在科举制度逐渐确立上。国家通过平等的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知识人才入社会管理体系,他们必须对国家负责,对皇帝负责。
除此之外,奢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重要社会特征。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总结道:“晋、南北朝贵人豪族之侈靡,实为其时风俗之大弊”。这恐怕是两晋南北朝史研究者的共识。王恺和石崇争豪斗富的故事正是晋代奢靡之风的真实写照。东晋时期,经历过惨痛战争之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意识逐步得到了重视,儒家的行为规范又被重新承认了。节制禁欲同时成为了社会共识和社会需求。俭约品质的茶宴,在此时酝酿发展无疑适逢其时。
应此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饮茶习俗和新型宴会——茶宴。自然被赋予相应的精神特征,由于酗酒和奢侈、无责任心的连带关系,反过来赋予饮茶以俭约的精神,同时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相表里。在饮食生活中,茶与酒相抗衡,保证了从此之后中国人的平衡、健康的饮食结构。在社会生活中,茶的普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要求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强化社会责任心。酗酒之后的酩酊是自我意识膨胀,而将社会意识抛之于九霄云外,而饮茶的清醒兴奋则完全适宜于紧张严肃的工作需要。因此,在饮茶习俗逐渐形成的魏晋南北朝,茶的醒酒、少眠的功效被充分强调。
茶宴东渡 日本茶道起源
茶宴发展逐渐形成文人茶宴、宫廷茶宴、寺院茶宴三种形式。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用茶叶为明前贡品,茶具为名贵瓷皿,用水为清泉玉液;茶宴举行时,首先由近侍布茶施礼,在皇帝的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施恩,并相互庆贺。自始至终,均以品茗贯穿。整个茶宴过程,有迎送、庆贺、叙谊、观景等仪式。
寺院茶宴以“径山茶宴”为最为盛。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南宋时为皇家功德院,雄居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号称“东南第一禅院”。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径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日本茶道的渊源。日本《类聚名物考》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