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唐宋元明清茶席各不同

时间:2023-06-16 14:25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茶席是茶道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茶席营造,产生对美感实物的崇拜。真正好的茶席必然永远保存在美学之中,茶人可以抛弃茶抽象的娱乐性,用茶席的形象化加上具体的茶、茶器,赋予复合的生命。 茶在不同时代制作的方法不同,品茗即形成各自风格,烹煮的团茶,击拂的抹
普洱茶
茶席茶道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茶席营造,产生对美感实物的崇拜。真正好的茶席必然永远保存在美学之中,茶人可以抛弃抽象的娱乐性,用席的形象化加上具体的、茶器,赋予复合的生命。
茶在不同时代制作的方法不同,品茗即形成各自风格,烹煮的团茶,击拂的抹茶或是泡的散茶,分别出现于中国唐、宋、元、明、清各朝,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饮茶方式,使用各式各样茶器的场景,都提升着茶融入历代的时代风尚。
 
当代茶席
盛唐茶席,华丽简约在调和中展现出隽永
茶席在唐代华丽的生活风格中绽放意象,茶席传达的是品茗的典雅匀称及隽永。唐代蒸青制茶饮用的“煮茶法”,出现了阵势庞大的茶器组合,从茶碾、水注、茶盏,蕴藏着社会对茶能带来清醒的悟知。其间的茶器典雅引动的隽永气质,正是今日茶席追求体验与诠释唐代茶文化的品位主张。
茶席的品位是由文化资本所表现出来的品位。唐代茶器的匀称纯质,天然具有成为一种摆放表现的品位。那不只是对出土茶器的怜爱和抽象意境的向往,也是追求具象实物的茶席正在发出回响。
 
二十四器宫廷茶具
两宋茶席:点茶流动生活的美学
宋代的吃茶法正是当时文人雅士生活风格的一种意象传达。表现了两宋文化发达的一种盛世,更是生活艺术中的一种美学体验。
宋代吃茶法中讲究用蒸青的绿茶,能够让蒸青绿茶发挥最佳效果的则是黑釉茶盏。黑色茶盏具有衬托白色浮花的效果。黑釉茶盏的烧制在宋代得到极大的发展,茶席应用单色对比的凸起。茶和茶器互相烘衬,像一场舞台设计,也是灯光聚焦宋代茶席所在。
 
明代茶席:由华丽繁复趋向隐逸清静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团茶后,原来设置在闽北的御茶园改制散茶,蒸青制茶进入炒青阶段,炒青出来的茶纤细,以芽为贵,品饮时以茶汤鲜绿为主,环绕绿茶而生的茶器大兴。
 
明代品茗重视的是青花杯或是白釉小盏,这一时期的品茗风格、茶器使用影响到日本煎茶道风格,并连动影响了闽南、广东与台湾使用小壶小杯的品茗风格。白茶碗比起黑茶碗,更能将炒青绿茶的清澈表现出来。明人对茶杯的形状要圆整精致的要求,是由明代生活文化整体精美化是倾向,和优质优良的炒青绿茶带动的。
 
清代茶席:乐现豁达的气息
清代仍饮散茶,受到清皇室爱茶的激励,御制茶器乍现光华,沿继唐宋时期的茶盏而盛用盖碗,成为清代品茗用器新宠,另一沿袭明代茶器以小为贵的体认,造成“景瓷宜陶”大格局。
来自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已蔚为品茗必备用器,而从此出发的清代茶席乐现豁达的气息,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各拥一片天空,各自推崇的品茗系统,茶器也出现了“景瓷宜陶”之外的潮汕功夫茶壶和茶担。清朝的茶器多系内务府造的官窑器,其中壶器与杯器正迈向制瓷巅峰的极致,使用便利的盖碗成为新宠!
 
延续至今的盖碗冲泡
结语:茶席就是一“行动场域”, 茶器攸关茶汤的解析度,茶器是茶席的重要部分。铺陈茶器的摆置,茶人本身也跳入其中,通过茶器鉴赏和品茶而打开味蕾序曲,呈现茶席意境。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方式 炒青绿茶 茶文化 紫砂壶 功夫茶 普洱茶 煮茶法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分不清茶叶的品种?中国茶的外
分不清茶叶的品种?中国茶的外
现在,如何才能摸清茶叶市场的
现在,如何才能摸清茶叶市场的
布一方茶席应当注意哪些细节
布一方茶席应当注意哪些细节
用这套影青茶杯 夜置茶席邀明
用这套影青茶杯 夜置茶席邀明
做一个清雅的茶席 喝一杯静心
做一个清雅的茶席 喝一杯静心
茶席插花:你心中的山水我眼中
茶席插花:你心中的山水我眼中
如何用手机拍好茶席照
如何用手机拍好茶席照
教你如何用手机拍出美美哒的茶
教你如何用手机拍出美美哒的茶
现代茶席的景境合一
现代茶席的景境合一
设一方茶席 守一墙花开
设一方茶席 守一墙花开
茶席美学规则
茶席美学规则
茶席上的变形金刚 身兼多职的
茶席上的变形金刚 身兼多职的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