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宜兴式品茗法

时间:2023-06-25 15:45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工夫泡法」或称「宜兴式品茗法」是近代各式品茶方法中最具风味的一种。由于这种泡法所须掌握的因素最多,其中不仅茶艺高低的纯熟度最为明显,即使是茶趣与茶品的流露也较为直接,所以俗称它为「工夫泡法」相当贴切;至于「宜兴式品茗法」的得名,乃因品泡时所使用的小
普洱茶
 
  「工夫泡法」或称「宜兴式品茗法」是近代各式品茶方法中最具风味的一种。由于这种泡法所须掌握的因素最多,其中不仅茶艺高低的纯熟度最为明显,即使是趣与品的流露也较为直接,所以俗称它为「工夫泡法」相当贴切;至于「宜兴式品茗法」的得名,乃因品泡时所使用的小以江苏宜兴最著名,是以称之。
 
   工夫泡法的动作讲究「韵律美感」,简言之,即是「纯熟度」的发挥,但即不可疏忽「自然的美」,动作太仪式化反而失怡情养性之趣。欲得纯熟之艺,时常品茶,并于其中体其涵蕴,自然熟而生巧,如此而已,别无奥秘。
 
   一、赏茶
   讲究品茗气氛的主人,冲泡之前总会先将茶叶置于干燥的盘上或茶荷里,让宾客好友鉴赏一番。一方面使大家了解此茶的品质,一方面也表现出主人的诚意。同时也可征询大家的意见或将此茶的来历娓娓道来,也许其中还有段趣味的故事。
   品茗须重谦和,在赏茶过程中,主人应介绍得宜,夸张或做神秘状,都确有失礼之嫌。而即使想从干茶直接断定茶的品质并非易事,但或许有人会得意的翘指称赞「好茶」,于是宾主尽欢。
   从外观评鉴茶质,远比冲泡后来得困难;由生疏而熟练,端赖个人经验的累积。
 
   二、温壶
   温壶的目的之一是清洁茶具。因为每泡过一次或一种茶叶后,壶里就残留那种茶的味道。若不用热水温壶,再泡另一种茶时,就会有异味出现,而隐没了该种茶的风味:这是善品茗者相当讲求的。因此一定要温壶将杂味去除,同时又可涤净茶具
   温壶除了清洁茶具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壶身温热则茶叶色、香、味的本质,借着热度可以适宜的表现出来。
   温壶后的水,倒在茶船中也可预先用来温洗茶杯,然后将这些水倒掉,因为几经翻腾,温度已降,若再置于船中并无助于茶质的发挥。
 
   三、置茶
   温壶后就可将茶叶置入壶内,置入时须视茶叶的性质放置适当的份量,过多则茶叶难伸展,太少则劲道不足。置茶量虽无一定标准,然而还是有一般人适量的程度,均以置入壶的1/2至2/3为宜,以这种茶量泡出来的茶,可适合一般人的品味,但仍应注意个人的品茗习惯。
   置茶时最好用茶匙掬茶,而在壶口放个茶衔即茶漏,如此则茶叶可轻易导入,不致散落于外。尽量避免用手抓茶,因为茶性干燥,最易吸收湿气及杂味,而手掌经常带着湿气或杂味,尤其是女性化妆品的香气,一经接触就会隐现于茶中,如此不但易使茶叶受潮而发霉。也会因杂味的介入市变质。同时还得考虑到讲究卫生的礼节。
   当然有人以为用手置茶较方便且有乐趣,同时也较易控制茶量。品茗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享受,大伙儿或自己能享得其乐就好了。但以手置茶时,应经握于掌内,虎口朝自己,再徐徐由下方耐心的导入:若用五指撮置茶,不仅有草率之嫌,也易使茶叶四处散落。
   尽管以手置茶另有一番乐趣,最好还是用茶衔为佳否则壶口有水,置茶时手易沾到水气,若再入茶罐中取茶,则茶叶因沾湿而难以储存,至为可惜,这又是另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现今市面所旧的茶荷,兼具赏茶与置茶之效,如能再在功能设计或外观美感上稍加要求,也不失为相当实用的茶具。
 
   四、温润泡
   置完茶后,注入沸水:并以壶盖括去泡沫,随即将茶汤倾入茶海或茶船、杯中此称之为「温润泡」。
   虽然在制茶过程中,均相当讲究卫生,但或多或少都会含有一些杂质,或若茶叶收藏不当,则会有杂味出现。温润泡的第一个作用即是将茶叶中的杂质或附于衷而上的杂味冲掉,使之更加纯净。第二个功用是让茶叶先吸收温热和湿度,助其抒展,以为其做发挥杳气及滋味的准备。第三个功用则是将茶叶中的青草嗅味稍加去除。
   温润泡的作用既如上述,因此若要使茶味更佳,温润泡应是个不宜疏忽的步骤。
 
   五、冲泡
   茶叶一经温润后,茶质即呼之欲出,继而以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称为「冲泡」,第一次为「第一泡」,第二次为「第二泡」……依此类推。
   每种茶的水性即冲泡的次数都有程度比的差异熟茶汤色较浓,且不能泡太久,所以一般熟茶冲泡的次数都较生茶多,通常生茶第一泡要浸约一分至一分半的时间,而熟茶有的只需几秒钟即应倾壶而出。
   热水的温度,须视各种茶性的不同而调整,不过上选茶的水温仍约以100度c为宜,因为上选茶要高温才能更显出特色,而次等茶叶如果一昧高温冲泡,则苦涩尽出,大异其趣。
   冲泡时,冲水的速度不宜太急,因为茶叶是呈膨松状态,如果冲的太急,不仅开水会溅出壶外,而止也难以冲满一整壶,所以冲水的动作宜稍加停顿再冲,有些地方俗称的「凤凰吐水三点头」即是指这个动作而言。品茗是件赏心乐事,不急不缓才合于中庸之道,由冲水的急缓也可反应出个人心绪的平稳与否,如果不能把持详逸的心情,则有失茶趣。
   至于提壶冲水的高度,俗称的「高冲低酌」足可做为参考,然亦不宜太高以免溅湿于人,只要自然就好,一般足十五公分较恰当,太低也小好看。当然还须视水壶的样式而定,如稍加注意。则提壶冲水不仅有类似「卖油老翁」熟能生巧的意境,也是全贯注的流露,所以能冲出均匀的水束,藏诸万马奔腾之势。却能涓滴小溅。动作小仅纯熟又具美感。
 
   六、冲壶
   壶内注入热水后,将壶盖盖好.一般都习惯再从壶盖上冲浇一趟,如此冲泡动作才算完全,这个动作就将之称为「冲壶」。
   冲壶的目的一是为壶盖加温,使壶盖与壶身温热相若,如此温度较能上下交融。二是冲壶入船的水温与壶内的水温相若,有助于里外圆融之效。三是船中之水可供「船里温杯」之用,同时还可涤去温涧泡时所溢出或括除的茶泡,使茶壶清净舒爽。
   总之,冲壶是为了保温加温及茶船蓄水温杯之用,所以蓄于船中的水得经常更换使得保持相当的温度,若水源方便,每泡都重新换水最好。最少也应两泡一换,否则船中水温降低,会使茶汤有「拖水」的感觉,反无助茶之功。
 
   七、计时
   品茗时,除享其色香味外,三五好友藉茶谈天说地也是茶趣,所谓「吃茶配话」的形容确实得体。「乐而忘时」是常有的事情,「计时」之意即在于此。
   茶叶浸泡时间的长短,对于茶的色、香、味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每种茶浸泡的时间都不等,同时也得视个人的习惯及嗜好。能将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茶味之隹自不在话下,其中更象征着掌握得宜的中庸之道。
   如何在迟速之间掌握中庸之道,浅显言之,首须了解茶叶的特性,视其酦酵、焙火……等程度而定,再由经验的累积即可如法。至于其中蕴涵的道理,则代表着个人品茗的洗炼。
 
   八、温杯
   在计时当中,第一泡末倒出之前,最好能再用热水温烫茶杯以迎接第一泡的莅临。因为保持茶杯的温度,可使茶的香气更明显、滋味更佳美,所以温杯的目的是为了迎接第一泡茶的滋润,所作的准备工作之一。讲究的话,应该每泡都要温杯。它的原理和温壶相同,形式可分成「船里温杯」与「船外温杯」两种:前者藉用万于船中之水,后者可取温润泡所倒入茶海中的茶汤或另行添进热水使用。
   船里温杯;是将所有茶杯置于茶船里,以食、姆食成夹子转杯温洗。熟练的人温杯时,不但动作俐落,碰撞声也降到最低程度,反之则碰撞声此起彼落。由这里有时也可见出个人修为的表达方式之一斑,品茗本是件
   幽雅的芳,温雅一些还足比「粗手粗脚」来得好。毕竟品茗仍与饮酒的繁嚣有所差别。
   船外温杯 ﹕是把茶杯排在一起,将热水待第一个杯子温好杯子或少量分入每个杯子,然后待第一个杯子温好后再倒入第二个杯子,如此轮倒下去,也象征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同甘共苦」的胸襟。不过第一泡以后,若为符合卫生的原则,应个自温洗才好。
   近人讲究卫生,认为「船外温杯」比「船里温杯」较合乎时宜,因此在第一泡以后都喜采用船外温杯。无论那种方法,各人品后都应将杯子放回茶盘或集中,给主人温杯的便利。
 
   九、运壶及干壶
   温杯后,待浸泡时间充足,将茶壶从船中提起。沿茶船边缘运行一番,就将之称为「运壶」,这个动作有人描述成「游山玩水」。
   运壶的作用,在除去壶底大部份的提水,才不致使壶底的水滴湿桌面,或顺流到杯中,如此会影向茶质,也显得失礼。运壶后,再沾贴于茶巾上去除残附的水分则「干壶」的动作完成。运壶的动作也可简单化,效果虽同,但在动作的美感或韵律上,或许就不如绕圆运壶那么有节奏感。如果舍去这动步骤而完全以干巾取代来干壶,壶底提水滴落是其一,也由于提水较多,须常换干巾为其二。当然,鼎足壶是例外,至于若为了保护壶底,或对壶音敏感,代用磁质的茶船将可减少这方面的顾虑了。到底运壶动作的份量如何?众说纷云,个人则认为这个种传统的方式,有其保存运用的价值。顺万物之性而随缘变化,乃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随境运用船缘藉以运干壶底,也许正是这种民族性的显露。而藏诸「运壶」的内涵,却有「动从静生,静由动来」的意境。
   运壶的动作,乍看之下,虽无出奇之处,但要运得优美,却也要有如运笔书法的劲道,心绪不平,连壶音自难匀美,提壶失劲则壶身难以控稳。运壶应加悬书写,劲道源于肩,均于背而出于指,则壶音自美,壶身自稳。动作飘洒人方。
 
   十、倒茶
   倒茶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倒于茶杯;将茶杯紧凑排接,然后在每个杯子上一面倒一面走,使每个杯子能平均倒满,而不是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因为先倒出来的一部分都比较淡。如此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浓度平均、份量相当的茶。 
   另一种方式是倒入茶海,再分人各茶杯;这种方式可使茶汤浓淡均匀。也有助于茶末沉淀,将之滤留在茶海里,倒茶时。则不拘于必须巡迥分注,茶汤就较不会滴洒桌面。同时。若个人的茶杯忘了放回或不便集中时也较方便倒茶。
   倒茶时,如果茶壶出口(或内口蜂巢)被堵住,可用茶针通之,或稍为轻摇一下茶壶,即可顺利倾出。倒茶以八分满为宜。且应全部倒出,壶内不宜留有剩茶,以免过份浸泡茶叶。 
   倒入茶海时,有习惯把壶架于茶海上任其倾注者,这种方式确实是很便利,但加在较正式的场台上,不要使用这种上架式,还是比较得体。 
   倾壶注茶,尚须讲究自然。习惯用力强迫倒尽残汤的用意本无可厚非,但仍不宜使劲迫之,如此则有「牵强」之感。  
   不论那种方式,均须讲究水东的细匀稳健,切勿哗啦直下,情趣尽失,不急不缓,掌握得法,则行云流水其间,有着无限的飘洒,亲自体验,如法者即见其趣。
 
   十一、奉茶
   茶杯置于茶盘上奉茶最正式,且应以辈份太小,年龄长幼来区分顺序,主人的一杯要留在最后。   
   但一般工夫泡法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所以很少使用茶盘奉茶,而代以「手示」说「请」或俗语「来」。个人取杯时仍应注意礼节:臂如应待长辈先取杯、或代长辈端杯后其它人才可各自取杯,这皆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明伦﹂之道的表现。  
   主人请用茶时。客人应把握时机尽快品用,因茶汤温度一降则精华易散,所谓「茶无三拖」的用意即是。此时主人宜再冲入第二泡,使客人品好茶后,不必等候太久而能适时多啜几杯,则更能品出茶中奥妙。
 
   十二、品茶
   品茗是品其色、香、味。观汤色之匀雅、寻茶香之扑鼻、尝滋味之韵喉足是茗的要领。  
   汤色有碧绿的幽雅、有金黄的高贵也有朱红的钝丽。茶香有纯朴的清香、有含羞的花香也有成熟的果香。滋味有圆滑约甘润、有刺激的苦涩也有深沉的醇厚。旋啜旋闻,寻香探味,只要有心品之,即能享得茶中乐切勿一口咕噜直下,那就太辜负主人一片的美意了。  
   每人的品茗习惯都稍有差异,经验程度也有不同。大家先各自品尝一番,再来谈论一场,交换一点心得、一点意见,不信的话再试试下一杯便得分晓。 
   欣赏茶香,可举杯鼻前,待热气过后再寻之,如觉得?散不凝,可啜上一口,含在嘴中,让茶香上扑,感应鼻腔,也是寻香佳法。再寻杯底留香,或摇晃一下杯子再寻杯底冷香。留香愈久则表品质愈高。继而回寻壶里茶香,更可感受阵阵飘香的自然幽雅。  
   品味时,啜入一口后,常由口吸气,带之滚动茶汤而出声,或是含于口中,用舌头舐而品之,前者啜而有声,讲求风味,后者啜而无声,注重意境,视个人喜好或叫随君运用。  
   茶味多少或会有些竹、涩,近人讲究甘与醇滑,但好茶也小是随时随地可得,所以以要苦涩能化为甘醇的茶亦属佳品。 
   舌头对味觉的反应是舌尖部分对甜与碱,舌之两侧边缘对酸的感觉最灵敏,舌根则对苦味很敏感。
 
   十三、易位
   第一泡由主人为宾友服务,是尽地主之谊。为使宾主尽欢并欣赏各人不同的茶艺,适时易换「主泡者」,既合乎礼节又可互为观摩欣赏,所以宾客应坦诚表示「代劳」。   
  「主泡」虽也是劳动的一种,但凡茶道中人却认为那是一种集动、静相仪的情趣,所以主人有时也不必太客气,给宾客也能领受泡茶的情趣。如此更可提升品茗气氛的浓厚感。   
   若仍以原茶叶继续冲泡,则从第五个步骤再开始,若须更新茶叶,则应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如要另换别种茶,讲究的话还得另换一把壶。
 
   十四、茶余
   摆完茶阵后,应将茶渣倒弃、剩水倒尽,并清理所有茶具,使其干净,置于通风无异味之处阴干,保持干燥,若附有「茶食」也应整理干净,如果把这些细节都留给或任由主人来收拾,是有点「不好意思」     品尝后,再看看叶底即茶渣,可察知采叶是否得当吱茶菁的老嫩。酵酵、焙火的情形……等。有关这方面的常识,可参考本书第七篇。  
   一组家庭用茶具,通常配有四或六个茶杯。有些人在收拾整理时,会习惯先将杯子分放于茶船上,再以正确方位放同茶壶,轻轻一压,杯子自然一「翻」而「合」,就称之为「四乃皆欢」,象征着你高兴我也快乐。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温润泡 普洱茶 普洱 好茶 收藏 茶叶 茶具 茶道 熟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跟随林雨堂品茗听书开心一醉
跟随林雨堂品茗听书开心一醉
品普茶业云南普洱茶集团交流品
品普茶业云南普洱茶集团交流品
品茗识茶
品茗识茶
谢绝红尘多少诠 诗词美文茶品
谢绝红尘多少诠 诗词美文茶品
品茗长亭 浅梦还醒
品茗长亭 浅梦还醒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M前厅的国际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M前厅的国际
浮生偷闲 品茗一杯茶香
浮生偷闲 品茗一杯茶香
岁月只在这茶的品茗里飘散
岁月只在这茶的品茗里飘散
“太极禅·才者”在昆明才者茶
“太极禅·才者”在昆明才者茶
静坐品茗
静坐品茗
饮茶分四季品茗有八忌
饮茶分四季品茗有八忌
品茗醉心何需酒 茶香墨香魂里
品茗醉心何需酒 茶香墨香魂里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