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蔡澜先生的一篇痛批茶道的文章掀起了好大一阵风波,对于是否应该讲究茶道,茶的道究竟在哪里,蔡前辈提出了舒服、简单就是道,随性即可,对此大家纷纷应和或反对。作为吃货的一员,我对蔡前辈是绝对的敬佩,而作为射手座,更是爱煞了“随性”二字。然而回头仔细想想,却觉得,这茶喝起来还真的不能完全随性,尤其是和别人一起喝茶时。
茶无语,茶有礼。从神农时代开始,中国人饮茶,已经有近五千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是中国人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沿袭至今。南宋时每逢立夏,家家都会烹煮新茶,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而今天,礼尚往来送茶叶也绝对是体面又实惠的举动。
茶礼还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死不移的象征。)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而整个婚姻的礼仪更被总称为“三茶六礼”。因此红楼梦中便有了王熙凤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的说法。
茶是礼仪,更是文化。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数千年来,茶已经成了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它既具有饮料和养生的功能,清神益智、帮助消化等,又有丰富的精神功效: 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茶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一杯清茶,或敬茶言事,或以茶会友。从物质到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茶成为了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
既然是文化,无论怎样随性,总归还是有一些讲究的。红绿黑白黄,不同的茶叶怎样以发挥其最佳滋味功效,搭配何种茶具会更加美观,何时饮茶对身体有益,这些是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不是笼统的一句“舒服就好”便可以概括的。
对于敬茶、饮茶,我不想去探讨高深的道,也不想去评价繁复的艺,但我以为我们的确需要懂得一定的礼仪的。这并不是单纯的仪式感或作秀,而是一个人修养内涵的无声的展示,也是对宾客的尊重和关心。
客来先敬茶,但绝不能敬客人残茶。即使你正在喝的茶刚泡两遍,看到宾客来了一定要换上茶具,重新泡上新茶,以表示尊敬。
泡茶前最好询问客人的爱好,包括茶的种类和浓淡,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因为每个人体质和口味不同,适合的茶也不同。
泡茶前应该将所有茶具用滚水清洁,当然,自己最好也用干净的毛巾擦一次手,因为所有的泡茶动作是用手完成的。
敬茶时要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茶不是酒,滚烫的茶水如果倒得太满,有欺客的嫌疑。如果来的客人比较多,则应该分杯,将泡好的茶水倒在公道杯中再分到每个客人的杯中,以确保茶色的均匀。
上茶时应双手端茶或以右手执杯耳(如有),从客人的右方奉上,杯子如果有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方便客人自行取用。主人可以用左手屈大拇指,轻敲茶杯,请客人享用,也有表示“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的意味。
同样,饮茶时,客人也有一定的礼仪应该遵守。
首先,坐下时最好不要坐在主人的正对面,以方便主人行动。主人的左手边是贵客席,应该让长者或尊者入座。
在主人泡茶时应该安静地观赏,而在主人冲泡了第一泡茶品,并且请你品尝时,客人应该进行回礼。通常男性抱拳女性合十,躬身行礼,然后双手接过或捧起茶杯,先闻香,然后后慢慢啜一口茶,放下茶杯,真诚地赞美主人的茶艺和茶叶。如果不方便站起身,应该用叩指礼表示感谢。喝茶忌“一口闷”或者“亮杯底”的,因为喝茶的人和酒色之徒是有区别的。
在饮茶过程中,还有一些忌讳,是大家共识的。例如交谈时应该从容平和,忌大声喧哗;忌抽烟,忌喷浓郁的香水。这些可以说是礼仪,但其实是个人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其实所有的礼仪形成大都是源于真诚的关心与尊重。
茶是自然生长的普通植物,却又是历史沉淀的文化媒介。喝茶就是一种修行,在无声中体会自然的宽和宁静,体会历史的渊博浩瀚。茶不会说话,却能够让每个人在饮茶中显示出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你可以随性,却不愿粗俗。懂得一定的茶礼,在举手投足中展现自信和优雅,悦人也悦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