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陆羽把宗教理念与茶道融汇

时间:2018-04-01 17:09来源:未知 作者:文哥浏览:
中晚唐时期大体已经形成中国宗教体系,儒、道、佛成三足鼎立之势,直到清代末年这个格局也大体没有改变。三教在中国,佛的影响大,道的根基深,儒则最正统。 历代的士子纵非某教的教徒,但都有比较鲜明的宗教倾向性,这种倾向对他们的思想、学问、人格、爱好、情趣乃至
普洱茶

    中晚唐时期大体已经形成中国宗教体系,儒、道、佛成三足鼎立之势,直到清代末年这个格局也大体没有改变。三教在中国,佛的影响大,道的根基深,儒则最正统。

    历代的士子纵非某教的教徒,但都有比较鲜明的宗教倾向性,这种倾向对他们的思想、学问、人格、爱好、情趣乃至交朋择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唐代茶道以及范围更宽广的中国茶道其所以具有三教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大背景的“三教融合”有关,也与它的奠基人——陆羽的思想结构有关。

    学界有人坚持认为陆羽是和尚,此说难以成立。陆羽是在寺院长大的,长大当和尚似乎顺理成章。陆羽在竟陵龙盖寺长大,龙盖寺高僧智积禅师也有意将陆羽造就成为以出世为业的高僧。《陆文学自传》自述道:陆羽“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教以旁行字陆羽作《道标传》,《宋高僧传》卷15《唐杭州灵隐寺道标传》引陆羽《道标传》云:“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至德初,“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陆文学自传》)。皎然俗名谢清昼,大唐著名诗僧、僧,由上元元年(760)至建中二年(781),二人在湖州相处前后达20余年之久,皎然的“三饮论”在陆羽《茶经》中有生动的体现。“缁素忘年之交”就已说明陆羽的身份是俗世之人,是皎然的文友、茶友而非教友。大历十年或十一年(775--776),僧人书法家怀素(737--799)游历湖州,湖州幸会并作《僧怀素传》。上元二年(761)佛门中人王维与陆羽相识于苏州,当时王维在刘长卿府上为孟浩然作肖像画,陆羽应其所请在画上题字,轰动一时。《陆文学自传》亦云作者陆羽“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与陆羽有过联系的其他僧人还有解公、灵彻、法海、尘外、择高、惟照、从上人、逵公、道素、清江等。陆羽与诸多名僧的密切交往说明对佛门的感情很深,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说明陆羽茶艺的创造及茶道思想的形成,佛教是其源头活水。准确地说,陆羽是山门外的佛子。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道 茶艺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聊聊中国茶道精神
聊聊中国茶道精神
你饮的是茶还是茶道
你饮的是茶还是茶道
茶道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茶道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茶道品茗杯的选择技巧
茶道品茗杯的选择技巧
茶人眼中的茶道该是什么样子
茶人眼中的茶道该是什么样子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
茶道——心灵里的慰藉
茶道——心灵里的慰藉
“茶道”究竟是谁的?
“茶道”究竟是谁的?
中国茶道道家“天人和一”的哲
中国茶道道家“天人和一”的哲
万里茶道万里行:中俄艺术家湖
万里茶道万里行:中俄艺术家湖
茶道易抒人道难言
茶道易抒人道难言
入茶道晓人生
入茶道晓人生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