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大体已经形成中国宗教体系,儒、道、佛成三足鼎立之势,直到清代末年这个格局也大体没有改变。三教在中国,佛的影响大,道的根基深,儒则最正统。
历代的士子纵非某教的教徒,但都有比较鲜明的宗教倾向性,这种倾向对他们的思想、学问、人格、爱好、情趣乃至交朋择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唐代茶道以及范围更宽广的中国茶道其所以具有三教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大背景的“三教融合”有关,也与它的奠基人——陆羽的思想结构有关。
学界有人坚持认为陆羽是和尚,此说难以成立。陆羽是在寺院长大的,长大当和尚似乎顺理成章。陆羽在竟陵龙盖寺长大,龙盖寺高僧智积禅师也有意将陆羽造就成为以出世为业的高僧。《陆文学自传》自述道:陆羽“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教以旁行字陆羽作《道标传》,《宋高僧传》卷15《唐杭州灵隐寺道标传》引陆羽《道标传》云:“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至德初,“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陆文学自传》)。皎然俗名谢清昼,大唐著名诗僧、茶僧,由上元元年(760)至建中二年(781),二人在湖州相处前后达20余年之久,皎然的“三饮论”在陆羽《茶经》中有生动的体现。“缁素忘年之交”就已说明陆羽的身份是俗世之人,是皎然的文友、茶友而非教友。大历十年或十一年(775--776),僧人书法家怀素(737--799)游历湖州,湖州幸会并作《僧怀素传》。上元二年(761)佛门中人王维与陆羽相识于苏州,当时王维在刘长卿府上为孟浩然作肖像画,陆羽应其所请在画上题字,轰动一时。《陆文学自传》亦云作者陆羽“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与陆羽有过联系的其他僧人还有解公、灵彻、法海、尘外、择高、惟照、从上人、逵公、道素、清江等。陆羽与诸多名僧的密切交往说明对佛门的感情很深,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说明陆羽茶艺的创造及茶道思想的形成,佛教是其源头活水。准确地说,陆羽是山门外的佛子。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