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津津乐道的雅士茶道

时间:2023-07-17 10:38来源:茶多网 作者:茶小仙浏览:
四大茶道众所周知,但我想最受欢迎的应该就雅士茶道了吧。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而今天要重点介绍的雅士茶道则是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
普洱茶
四大茶道众所周知,但我想最受欢迎的应该就雅士茶道了吧。贵族茶道生发于"之品",旨在夸示富贵;禅宗道生发于"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而今天要重点介绍的雅士茶道则是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而不是指范进一类中举就患神经病的腐儒,严监生一类为多了一根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庸儒,那些笃实好学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风,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个个当进士举人,给个"地师级"、"县团级"官儿做做,最起码的条件是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中国文人嗜茶沓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条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一个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土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干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多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和吏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职务之便可大品名茶。贡茶以皇帝为先,事实上他们比皇帝还要"先尝为快";二则,在品茗中培养了对茶的精细感觉,他们大多是品茶专家,既然"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头脑发胀,手难握笔何以能诗?但菜却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
有时候看看这些文章其实也是极有趣的一件雅士,就跟雅士茶道一样,只要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意境到了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茶道 茶艺 品茶 历史 品茗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道的简素之美
茶道的简素之美
关于中国茶道的茗辩
关于中国茶道的茗辩
茶道起源:饮茶开始有规矩是什
茶道起源:饮茶开始有规矩是什
茶道新手对于紫砂壶的一些考究
茶道新手对于紫砂壶的一些考究
佛教与茶道精神的机缘
佛教与茶道精神的机缘
浅析茶道之美
浅析茶道之美
茶道形成的两个条件
茶道形成的两个条件
茶道和茶艺不可混为一谈
茶道和茶艺不可混为一谈
什么是茶道六君子
什么是茶道六君子
日本茶道中独特的美意识
日本茶道中独特的美意识
茶道注水之谈
茶道注水之谈
茶道茶艺切莫傻傻分不清楚
茶道茶艺切莫傻傻分不清楚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