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

时间:2016-08-09 16:58来源:新快报 作者:梁志钦浏览: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茶的缘分就越来越深,禅与茶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寺院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师,将茶引入庄严的宗教仪轨中,茶已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寺院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
普洱茶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的缘分就越来越深,禅与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寺院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师,将茶引入庄严的宗教仪轨中,茶已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寺院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的法门,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晋
有一种说法,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为了能立稳脚跟以便进一步传法,也愿意依附于道教、神仙等。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将佛教与黄老之术相混同的现象在汉代非常普遍。
东汉末年,作为佛教通用修行方式的禅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等。此时,饮茶还不十分普遍,在汉代尚未见到僧人饮茶的记载。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东土的进一步传播,佛教经典日渐增多,关于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也可追溯到晋代。据传,敦煌人单道开,在东晋(穆帝永和二年)住在昭德寺修行。据说他在室内打坐时,不怕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己。
每天吃的有食物和药物,而喝的只是茶苏。有人认为,“茶苏”是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能够起到提神少睡、防止睡眠的作用。这条记载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茶。单道开饮茶,是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是与道家服饮之术相类似的,可见当时的佛教还是受道教药石观念影响。但单道开打坐昼夜不眠,因此其饮茶除了养生保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神破睡,此时,茶在坐禅中的功效已开始被认识。
 
唐代坐禅饮茶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
释道悦的《续名僧传》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这条记载说明了僧人饮茶能长寿,反映僧人将茶作为养生保健的饮料。《广博物志》中的昙济道人是著名的高僧,在八公山东山寺住的时间很长。八公山一名北山,邻近寿州,是古代名茶“寿州黄芽”的产地。南朝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到八公山东山寺去拜访昙济,喝了寺里的茶,大为赞赏,称为甘露。《洛阳伽蓝记》也多有在寺院饮茶的记载。
从各种史料中可以发现,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流传发展,寺院饮茶已很普遍。
演至唐代,禅在中国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伴随着禅的兴盛,坐禅饮茶也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茶助禅风,禅助茶情,禅茶于唐代在形式上得以融合。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相关有研究者认为,“茶与禅在最初的接触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尤其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早期,思想上依赖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在饮茶方面也难以有自己的精神创造。”
以茶供佛形成固定禅规
在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种茶、制茶,坐禅饮茶,以茶助修,以茶待客,而且还用茶汤供佛。据《云仙杂记》卷六记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并且关于以茶供佛有诸多详细仪轨,都写入了禅林清规。尤其是在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基本完成、佛教全面兴盛之际,坐禅饮茶的茶道已经蔚然成风时,以茶供佛也在寺院形成固定禅规。
据了解,在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的,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的法门,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唐代很多寺院曾举行盛大茶礼
如果说唐代以前,僧人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解渴、提神等药用和物质功能阶段,那么,从唐代开始,可以说僧侣已将茶看作静心修身、参禅悟道之物,饮茶成为佛教寺院每日的例行习惯。寺院中设有茶寮,是禅僧品茶香茗、辩论佛理、招待施主的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茶头,来专门管理佛前献茶、众中供茶和来客飨茶。在法堂的西北角设有茶鼓,在祭祖献茶汤,或是举行茶礼时击鼓,众僧闻鼓则集众行礼。宋王安国《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从唐代起,很多寺院就在清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的饮茶程序和礼仪,并经常举行茶会,如天台山的万年寺、余杭的径山寺、郸县的天童寺等,遇有朝廷钦赐的庆典或祈祷,则举行盛大茶礼。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浙江余杭径山茶宴。
冈夫先生编著的《茶文化》一书,对径山茶宴这样记述道:“在茶宴上,要坐谈佛经,表演茶道,吟诗作词。如浙江余姚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就有一定程序:先由主持僧亲自‘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一一献给宾客,称为‘献茶’。宾客接茶后,先观茶色,后闻茶香,再品茶味,评其茶,赞其好。把佛家清规、品茶谈经与佛教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天地。”
明代乐纯的《雪庵清史》开列了居士每日必须做的事,其中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等等。把煮茗放到功课的第二位,足以看出禅门对茶的崇尚。
茶禅轶事
①“吃茶去。”
《五灯会元》有记: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②“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首先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禅茶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
据说,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曾手书“禅茶一味”送给当时随他学法的日本弟子,后辗转传到村田珠光手中,珠光将此墨迹挂在茶室中,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从此,“禅茶一味”便成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原题《法门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茶禅一味》《茶禅论》)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功效 饮茶 茶具 茶道 品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饮茶大忌
饮茶大忌
饮茶也需要三看
饮茶也需要三看
饭后立即饮茶容易造成贫血
饭后立即饮茶容易造成贫血
什么人群不适合饮茶
什么人群不适合饮茶
便秘者饮茶注意浸泡时间
便秘者饮茶注意浸泡时间
回族人的饮茶习俗
回族人的饮茶习俗
合理饮茶更好的发挥茶功效
合理饮茶更好的发挥茶功效
健康科学饮茶要三看
健康科学饮茶要三看
科学饮茶方法有“四诀”
科学饮茶方法有“四诀”
科学饮茶不影响睡眠
科学饮茶不影响睡眠
适当饮茶有利于骨质疏松症
适当饮茶有利于骨质疏松症
饮茶不贪多清淡适度为健康
饮茶不贪多清淡适度为健康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