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西汉至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吴人把这个羹汤美称为 “茗粥”。 到了初唐煮茶,往往会加盐、葱、姜、桂、薄荷等佐料,也有不加佐料的。
陆羽《茶经·五之煮》有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有必要提一提的是茶圣陆羽认为“斯沟渠间弃水耳”,用小编的话就是“这样的茶相当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无法品尝茶叶的本味,由此提倡清饮茶。
煎茶法
到了中唐,煮茶法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煎茶法为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茶饼。
煎茶法简单归纳
将茶饼烤至双面焦黄,磨茶粉,筛分细茶粉煮茶,
“一沸”时,为了调和茶味,往水里放少许盐。
“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旋涡时,按量放入茶叶。
“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
总的来说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仍存在,特别于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叶碾磨成极为细小粉末,并且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xiǎn)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茶筅搅打后的茶汤表面有了一层泡沫,称为“汤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点茶之色,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撮泡法
今日流行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