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揭秘从古至今的烹茶方式

时间:2016-09-04 14:28来源: 茶的故事 作者:茶小仙浏览:
纵观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长河。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煮茶法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
普洱茶
纵观中华茶文化历史长河。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西汉至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吴人把这个羹汤美称为 “茗粥”。 到了初唐煮茶,往往会加盐、葱、姜、桂、薄荷等佐料,也有不加佐料的。
陆羽《茶经·五之煮》有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有必要提一提的是茶圣陆羽认为“斯沟渠间弃水耳”,用小编的话就是“这样的茶相当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无法品尝茶叶的本味,由此提倡清饮茶
 
煎茶法
到了中唐,煮茶法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煎茶法为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茶饼。
煎茶法简单归纳
将茶饼烤至双面焦黄,磨茶粉,筛分细茶粉煮茶,
“一沸”时,为了调和茶味,往水里放少许盐。
“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旋涡时,按量放入茶叶。
“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
总的来说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仍存在,特别于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点茶法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好比以前是煮米糊吃,现在升级了改泡奶粉喝了。我国宋代的点茶法是日本抹茶道的源头,日本僧人南浦昭明、荣西和尚等人从寺院中习得茶法,带回日本,逐渐传播。
点茶法是将茶叶碾磨成极为细小粉末,并且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xiǎn)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茶筅搅打后的茶汤表面有了一层泡沫,称为“汤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点茶之色,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撮泡法
到了明朝,草根皇帝朱元璋不接受贵族阶层繁复而讲究的品饮方式,罢团茶,兴散茶。穷极工巧的龙团凤饼为条形散茶多替代。
撮泡法即置散茶于茶壶盖碗中,用沸水冲泡,再分到茶杯中饮用。撮泡法逐渐代替了唐代煎茶法和宋代点茶法。
不得不说的是,撮泡法的兴起是紫砂壶得以在明代兴盛起来的内部动因,并长袖善舞数百年。紫砂壶特别符合明代人的泡茶所讲究的“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
今日流行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紫砂壶 收敛性 普洱茶 煮茶法 普洱 茶树 工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冲泡陈年普洱老茶的要点有哪些
冲泡陈年普洱老茶的要点有哪些
普洱茶出现麻味是什么原因?
普洱茶出现麻味是什么原因?
用紫砂壶如何提高普洱茶的香气
用紫砂壶如何提高普洱茶的香气
为什么不能冷喝普洱茶
为什么不能冷喝普洱茶
普洱茶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
普洱茶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
普洱名山寨——班盆,普洱古树
普洱名山寨——班盆,普洱古树
解密普洱茶仓储周期律
解密普洱茶仓储周期律
“气”,普洱茶的核心魅力
“气”,普洱茶的核心魅力
换个地方喝普洱茶口感却不同,
换个地方喝普洱茶口感却不同,
为什么普洱茶会有“存茶群体”
为什么普洱茶会有“存茶群体”
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从外形可以看
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从外形可以看
茶能泡二十几泡,究竟哪一泡才
茶能泡二十几泡,究竟哪一泡才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