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艺”自何而来

时间:2016-09-05 16:28来源:博客 作者:玲儿浏览:
茶起源于我国,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早已渗透到了各种领域。茶艺一说也应运而生。但茶艺是从何而来呢?西安茶艺师培训西安润三才茶艺为您介绍茶艺的起源。 我最早从字面上认识茶艺一词是从陈文华教授所著《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了解的: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
 普洱茶
 
  起源于我国,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早已渗透到了各种领域。“茶艺”一说也应运而生。但“茶艺”是从何而来呢?西安茶艺师培训——西安润三才茶艺为您介绍茶艺的起源。
 
  我最早从字面上认识“茶艺”一词是从陈文华教授所著《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了解的:“‘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于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由此而后,“茶艺”这一名词被大家广泛接受。又先后登陆香港、澳门及大陆。那么,究竟这“茶艺“是谁最先提出的,谁第一个导入大陆的?无外乎集中在台湾的娄子匡、范增平、吴振铎等三人身上。对此我曾先后当面请教陈文华、余悦和范增平三位专家,仍存有争论,好在无关乎本文主题,在此不作议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范增平先生是把“茶艺”从台湾带到大陆的第一人(第一站是在上海)。至于为何要称“茶艺”而不作“茶道”论?“茶艺”又是怎样确定下来的?范增平先生是这样解释:“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
 
  究其“茶艺”之源,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中国早期所谓的“茶艺”概念并无深刻内涵,只是从“泡”的手艺为出发点,并无从“品”的艺术体现。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宋代陶谷《茗荈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曰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茗荈录•生成盏》又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向者,茶还通神之艺也。”北宋陈师道撰《茶经•序》载:“经曰:‘茶之否藏,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出。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 虽然陈师道把“茶艺”比之“下”,比之“末”,而德为本,但不管怎讲,陈师道的“茶之为艺”之说,则首开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之先河。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茶艺师 普洱茶 普洱 为何 茶道 茶艺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专研茶技放弃茶艺
专研茶技放弃茶艺
茶艺还能如此让人赏心“悦睦”
茶艺还能如此让人赏心“悦睦”
我们该如何理解茶艺
我们该如何理解茶艺
2017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2017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奔波两岸的茶艺使者——范增平
奔波两岸的茶艺使者——范增平
为什么茶艺师多是女子
为什么茶艺师多是女子
你懂茶艺吗
你懂茶艺吗
茶艺茶礼:鞠躬礼的由来
茶艺茶礼:鞠躬礼的由来
千万别把茶艺师当花瓶
千万别把茶艺师当花瓶
千万不要把茶道和茶艺混为一谈
千万不要把茶道和茶艺混为一谈
红茶茶艺的八道流程解读
红茶茶艺的八道流程解读
令人上瘾的喝茶艺术
令人上瘾的喝茶艺术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