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从《斗茶歌》鉴赏宋代茶道生活美学

时间:2016-09-12 16:28来源: 弘益茶道美学 作者: 南山如济 马守仁浏览: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
普洱茶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历知地方诸州军,官至颖州知州。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传世。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收尾相应,读来畅快淋漓。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
 
宋代饮茶,最重点茶法,由此又有分茶、斗茶的区分。分茶,是点茶的艺术化呈现。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欧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缥姚……”可见分茶是讲究“技法”的,通过汤瓶注水的控制,在盏面上幻化出“怪怪奇奇”的画面。又据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也称茶百戏,又有水丹青、汤戏、茶戏等名称,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幻化成物象的分茶技法。
 
关于分茶法,陶谷《清异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并点四碗,共一首绝句,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福全曾有诗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可见分茶是通过汤瓶在茶盏中注水,运用茶匙(匕)击拂,“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为各种物象者、以及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堪称绝妙。南宋时茶筅取代茶匙,分茶技艺尤爲精妙,我们观看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就可了解其大概了。
 
斗茶又称茗战、点试、斗试、斗碾等,和点茶技法接近。通过对茶汤香气、滋味以及是否“咬盏”的较量,来斗出高下。蔡襄《茶录》里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范仲淹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建安民间斗茶状况。根据蔡襄《茶录》,斗茶可分爲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斗试这几个步骤。燲盏,就是以开水烫盏,保持茶盏温度,这样容易击拂出汤花,以“质厚难冷”的建盏最受推崇。
 
《茶录•茶盏》条:“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然后放入一茶匕茶粉,冲入少许沸水调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击拂,用茶匙或茶筅击拂茶面以出汤花,以汤花咬盏、如疏星淡月为佳。汤花即沫饽,滋味甘香,饮之宜人。《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赵佶《大观茶论》描写“汤花咬盏”的形状说:“结浚霭,结凝雪。”“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又据李邦彦《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冬)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宋徽宗亲自注汤击拂,斗茶试茶,并分赐群臣,可见宋代茶文化是何等兴盛发达了。
 
范文正公不但文韬武略超群,而且胸怀坦荡,有古仁人君子之气度。我们读他的《岳阳楼记》,读他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无不散发着一种豪迈儒雅之气节。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才能将诸如点茶、烧香、挂画、插花这样的闲雅之事做到极精微处。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不仅是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内容,也是籍此修养身心的途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乃是历代士子的人生准则。而籍茶修禅,又是这一儒家理念的升华,如同一朵优钵罗花,盛开在历史云烟和生命泥沼之中,吐露芬芳。
 
接下三联换韵,又转为七言,继续说饮茶功效。结尾一联不换韵,但出句增至十字,大有长波逐浪之意。却不料诗人忽然煞笔而住,轻轻吟诵道:“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如同惊涛骇浪之中忽然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停楫罢橹,任意西东。文章之妙,于此尽矣!
 
自元明以来,随着异族频繁入侵和专制統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出现断裂,诸如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这样的传统艺能早已湮没无闻,稍稍有几分恢复者,观者往往惊怪不已,以为是“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正所谓“数典忘祖”者也,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其实是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之一,后来东传至日韩,并得到保留,在大陆却渐次式微甚至淹没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艺能的优雅和深奥,认识到了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仅就茶文化而言,如果要复兴中华茶道文化,就应该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开始,从煎茶、斗茶、分茶开始,这样才能找到中华茶道文化的源头。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所吟诵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本清源,反朴归根,这样中华茶道文化才真正有了“根本”,有了生命力,才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这大概是范仲淹《斗茶歌》带给我们今人的一些啓示吧?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道文化 茶文化 普洱茶 普洱 功效 饮茶 茶具 茶道 茶味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从日常饮茶到茶道的层次升华
从日常饮茶到茶道的层次升华
茶道是培养通才的教育
茶道是培养通才的教育
古茶道上晋商车辙今仍存
古茶道上晋商车辙今仍存
普洱茶有茶道思想吗
普洱茶有茶道思想吗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
精致又讲究的日本茶道
精致又讲究的日本茶道
茶道大师尽情演绎“茶王”爱随
茶道大师尽情演绎“茶王”爱随
中国茶道生活之道
中国茶道生活之道
茶和茶道的区别要怎样用心的去
茶和茶道的区别要怎样用心的去
一杯年味茶道尽来路与归途
一杯年味茶道尽来路与归途
万里茶道终不负、宜昌代表委员
万里茶道终不负、宜昌代表委员
中国茶道历史起源
中国茶道历史起源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