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法始于五代,从陶谷《荈茗录》“生成盏”和“茶百戏”条可知,点一盏茶盏面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则茶盏(瓯)一定较大,饮时则从大茶盏(瓯)分到小茶盏中饮用。关于在大茶盏中点茶再分到小茶盏中饮用,宋徽宗《大观茶论》“点”条记茶成“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均分茶汤而饮。其“杓”条记“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杓烦数,茶必冰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杓的容量恰好为一盏茶的量,不多不少。这样舀一杓一盏茶,一次成功。杓比盏大,多余的茶汤要倒回茶瓯,杓比盏小,至少两次才舀好,这样反复多次,容易使茶瓯中的茶汤冷却。由此可知,在大茶瓯(盏)中点茶,再分到小茶盏中饮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宋释惠洪《空印以新茶见饷》诗中有“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尘深注汤。今日城中虽独试,明年林下定分尝。”宋代张扩《均茶》诗有:“蜜云惊散阿香雪,坐客分尝雪一杯。”分尝一杯,也就是“均茶”,与《大观茶论》“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一致。南宋刘松年《撵茶图》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中,桌上均有一大茶瓯,瓯中置杓,旁边一人持汤瓶做注点状。
明朝初年罢贡团茶,散茶独兴,但饮茶方法仍以点茶为主。朱权《茶谱》所记茶具为点茶茶器,技法为点茶技法,只是弃团茶而用叶茶,承宋代在大茶瓯中点茶再分到小茶瓯中饮用的习惯。点茶法在明朝前、中期仍流行,直到明朝后期才被泡茶法所取代。点茶法属清饮,既不象唐代煎茶法样加盐加姜,也不加其他任何佐料。但明朝有好事者在点茶时往瓯盏中加花蕾的,这大概取花的芬芳、清雅。
点茶法萌芽于晚唐,始于五代,盛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明朝后期。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