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寻找千利休》中的茶道

时间:2023-08-22 09:41来源:茶语馋心 作者:佚名浏览:
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清晨,三千士兵全副武装,团团围住位于京都聚乐第茵屋町的某座邸宅。 一位老人独处宅中,正襟危坐,面无半点惧色。 使者冒雨而入,带来了旨意若将怀中的小壶交出,便可赦免死罪。 老人从容为其点茶,只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
普洱茶
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清晨,三千士兵全副武装,团团围住位于京都聚乐第茵屋町的某座邸宅。
一位老人独处宅中,正襟危坐,面无半点惧色。
使者冒雨而入,带来了旨意“若将怀中的小交出,便可赦免死罪。”
老人从容为其点,只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
使者威逼利诱,老人不以为意,将早已准备好的刀具切入腹中。使者惊惧,不觉退步望向老人。
老人切腹自戕,临死前留下遗言,“人世七十,力图命拙,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
言罢溘然长逝。
这位老人便是一代茶道名匠千利休。
凭借其在茶道方面极高的艺术造诣,被日本人称为茶圣。他对茶道美学有着独到而高深的见解,不仅令世人倾倒,也使得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当世反转乾坤的英雄豪杰对其青眼有加。
若问千利休那独步天下的茶道四谛从何而来,电影《寻访千利休》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个人所抵达的思想深度大约总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如果这一切源自他年轻时候的一段恋情呢?
以情入道,以恋顿悟。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感情,或浓烈或淡冽,或甘或苦,一如茶汤,点化人生,也许在茶味游走舌蕾的一瞬间,骤然打通眼耳鼻舌意,入了一个世间大道的新化境。
本片便以这个假设为出发点,强有力地勾勒出茶道大师千利休在切腹自杀前传奇的一生。
细品本片,发觉千利休所执的“和、敬、清、寂”茶道四谛融入影片的肌理之中。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又表示和悦,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悦”则表示内在的自处,茶室氛围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
 
影片中丰臣秀吉危难之时来千利休茶室喝茶的一幕,就展现了这种相处之道。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之时,因触怒主上,失魂落魄地跑到千利休的茶室来,请求在临死前能喝上一碗他亲手泡的茶。千利休端给他一碗稗子粥和梅干。秀吉面色不悦,说你也觉得我的出身低微,就这种东西才配得上我吗?千利休笑而不语,秀吉不知道这稗子粥和梅干,恰恰是千利休的初恋被囚禁时,他给熬制的,这粥中暗含的不是轻视,而是希望。
千利休给秀吉端上茶碗,也没有别的,只有一句,“请以这杯茶好好品尝生命的喜悦”,最终秀吉明白过来,因感动而流下眼泪。在这个故事里,千利休所言虽不多,却胜过千言万语。
在千利休看来,茶道的本质在于“以心传心”,能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当一张半榻榻米的茶室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时,更加突出了这个空间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氛围。
由和而敬。敬的思想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茶道吸收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敬”的情感概念,强调宾主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影片中最能体现“敬”的所在,是千利休的茶室“待庵”。在建造“待庵”时,千利休并没有设置贵宾的“贵人入口”,只开了一个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则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而千利休招待客人,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贩夫走卒,他都用同样的程序和同等的敬意对待,绝无差别。
有一天,一位叫上林竹庵的人请千利休参加茶会,千利休带着众弟子前往。竹庵非常欢喜,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过于紧张,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筅倒下、茶筅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今天的点茶天下第一。弟子们心存疑惑,便问千利休为何有如此评价。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他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心做茶。那种心意是最重要的”。可见敬之真谛,不在于正误恭谨,而全在于真心诚待。
清,即清净,清洁,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指的是对灵魂的洗涤。利休百首中也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
 
据说千利休死之前和徒弟们举行了最后一场茶会,会上他平和地点了一碗茶汤,分给徒弟,之后又把他毕生珍藏的器物送给了他们,最后则打碎了自己喝茶的茶碗,他说临死者饮茶的器物是不吉利的。
而影片中的千利休,在最后关头,用抹布擦净茶室的地板,洗涤茶器,平静地为自己点了最后一碗茶,然后从容赴死。也许,死在他的眼中如点茶一样,“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他的心,洁净得毫无尘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禅境,“清”到了一定的境界,将心洗净到一种空的境界,连生死在他面前也并无二致。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地加以沉淀的感觉。寂是茶道中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这是禅学精髓所在,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千利休说,“空寂本意,是表示佛的清净无垢的世界,草庵式茶道乃佛却尘芥,主客诚心相交,不言规矩和法式,唯生火、煮水、吃茶而已,别无他事。亦即佛心显露之所在……”
 
影片中千利休追求不拘于物的简单素朴,他请瓦匠为他打造并非摆设的茶具,这是他提倡草庵式空寂茶的做法之一。“茶事以禅道为宗”,在他看来,此前的茶道器物过于华美,而他则乐于清净淡泊,故以物外之趣作为其对茶道的追求。在对茶室的布置上,千利休追求简素的草庵式建筑(被葡萄牙人讥笑为鸭棚),一切都保持自然素朴的原色。茶室面积狭小,茶人在精神上容易达到纯一无杂念的交流,茶室以灰、茶褐或者暗褐色来具现“空寂茶”枯淡的茶道精神,茶人置于其中由此会产生冥想,在观念上产生一种空寂。
禅作为一种“无念无想”的境地,落入千利休的经典名言“美,由鄙人决定”中。他的眼中只有美,因此,他也能“大言不惭”地说出“鄙人所挑选的珍品,能孕育传奇”这样的话。千利休身上体现的正是“禅茶一味”的高度自觉,正如他所说,“生命的萌芽,一杯茶也能使人心情愉悦,就连库房的土墙也能闪耀生辉”。将物减少到无,在“无一物”的物质窘迫的条件下,反而可以寻觅到丰饶的“心”的王国,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素朴的意境,一种不为“物”所囚,反以“心”征服“物”的境界。
千利休切腹十年前,丰臣秀吉因触怒织田信长而来到千利休茶室时,千利休在面对丰臣秀吉的苦恼时展现出了无杂念的状态,在情绪上则进入枯淡之境,也就是无一物的“无念无想”的境地。因此,丰臣秀吉能感受到千利休身上所折射出的宗教性的枯淡。“空寂”之美,因此他最脆弱的一面在茶室里毫无防备地呈现出来。故千利休说“茶意即禅意。故舍禅意,就无茶意。不知禅意,就不知茶味……”所以,他不畏强权,不惧死亡,仅为美好的事物低头。
利休绝世辞中有“祖佛共杀”之句,这是《临济录》中的名言。利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勇猛无畏的禅者气概。他举刃自向之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在为这位有着金刚之勇的老者一壮行色。
因为上天深知,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的茶道真谛,而茶道也会在他死后生生不息,日渐光大。
看完了电影,大家是不是很有感触啊。糯宝聊茶话不仅分享美文,也一起谈谈大家喜欢的音乐和电影。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喝茶 普洱 为何 茶叶 饮茶 茶具 茶道 茶味 吃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一杯年味茶道尽来路与归途
一杯年味茶道尽来路与归途
万里茶道终不负、宜昌代表委员
万里茶道终不负、宜昌代表委员
中国茶道历史起源
中国茶道历史起源
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乃茶道
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乃茶道
饮茶必学茶道
饮茶必学茶道
中国茶道之潮州功夫茶
中国茶道之潮州功夫茶
佛教与茶道
佛教与茶道
茶道的核心是真诚
茶道的核心是真诚
精于茶道的老汉遇上高人
精于茶道的老汉遇上高人
茶道之诏安式泡法
茶道之诏安式泡法
茶道是葡萄酒之后一条新的中产
茶道是葡萄酒之后一条新的中产
中国茶艺茶道的四个主要特点
中国茶艺茶道的四个主要特点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