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艺”渊源

时间:2023-08-26 09:54来源:第一茶叶网 作者:枫红正好浏览: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皎然《饮茶
 普洱茶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书,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而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里的“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基本上属于“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德才是本。尽管陈师道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仅有一步之遥。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普洱 功效 饮茶 茶具 茶道 茶艺 泡茶 藏茶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艺表演之10个步骤简介
普洱茶艺表演之10个步骤简介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恰恰真实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恰恰真实
浅谈茶艺师行业背景
浅谈茶艺师行业背景
茶艺师就业前景简介
茶艺师就业前景简介
深圳茶博会选美女茶艺师代言
深圳茶博会选美女茶艺师代言
茶道的五大构成之茶艺简介
茶道的五大构成之茶艺简介
茶艺精湛需具备"四要"条件
茶艺精湛需具备"四要"条件
茶艺"三法"简介
茶艺"三法"简介
中国近代茶艺历史简介
中国近代茶艺历史简介
中国现代茶艺之发展
中国现代茶艺之发展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及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及
佛道茶艺的几大步骤
佛道茶艺的几大步骤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