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凡是关注抗癌食品的人,一定知道L-EGCG。因为有关EGCG的研究已经从抗氧化研究向预防重大疾病的领域扩展,特别是当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率先生产与销售以EGCG为主要原料的冲剂与片剂时,中国也将L-EGCG正式纳入了“新食品原料目录”(旧称“新资源食品”)。
那么,L-EGCG到底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呢?
是不是只要我们喝茶,就能够摄取茶叶中含有的L-EGCG呢?
答案:是!也不全是!
第一,就茶叶而言,几乎所有的茶叶鲜叶中都含有L-EGCG,但L-EGCG含量最高的是云南大叶种茶(72.83mg/g干量)。而云南大叶种茶内含的L-EGCG也因每年季节不同含量而不同,其最高值则是出现在夏季(99.93mg/g干量)。同时,这一现象也存在于中小叶种身上,即春季含量最低、夏季最高、秋茶次之。
第二,就单株茶树而言,顶端第一叶和第二叶L-EGCG含量最高,因为在这个时期,L-EGCG与其他多酚类物质共同承担起“递氢作用”,有利于茶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细小的芽头、老叶、茎、根,其儿茶素含量逐级递减,其中茶树根部含量最低,只有非脂型儿茶素的L-EC与DL-C。我们日常饮茶偏爱春茶,香气飘扬,不喜欢夏茶,有苦涩味,而这个苦涩味很大程度是因为脂型儿茶素造成;
第三,传统的制茶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水解作用”,使脂型儿茶素转变为简单儿茶素,脂型儿茶素原来的苦涩味开始向醇和滋味转化。这种生化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茶类。以普洱熟茶与红茶为例,成品茶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生成,其来源都是由含有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物质氧化缩合而成,也是多酚类物质的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L-EGCG逐渐衰减,直到消耗殆尽。新制成的普洱茶(生茶),能检测出L-EGCG,但也因“揉捻”与“晒青”工艺使L-EGCG含量与新采摘的鲜叶相比,含量大幅降低。至于绿茶,虽然没有茶红素、茶褐素的生成,但它自身所含L-EGCG就很少,再加上制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水解作用”,使其在生成少量的茶黄素过程中,L-EGCG也存量极少。因此,通过冲饮传统茶叶的方式来补充L-EGCG,未必如愿,也不太可能。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我们上述的讨论,并不是要否定传统茶叶和传统的制茶方法。因为传统茶叶是作为饮品,是以感官审评为标准的,它更多地注重“味、香、色、形”,是茶叶多种物质共同产生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就L-EGCG而言,先是抗氧化,然后是降血脂,近十几年来又有诸多抗癌论文的发表,科学家似乎遇到了一个“金矿”。这个来自于茶叶的物质,成为药学界公认的“茶中金子”。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研究,包括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将其纳入“药品”的范畴,而是仍然将它归属于食品,但是已经脱离了传统“茶”的属性,属于保健食品。它的生物学的意义更多地侧重于预防和保健功能上。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