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流行干仓,甚至有茶商发展出纯干仓的说法,其实,按照干仓的仓储条件,又要尽力避免高昂的仓储成本,只有所谓的昆明仓。其原因在于昆明是产地,大量批发市场、仓储都在昆明。昆明的湿度常年在40%左右,茶叶要霉变(实际是发酵)的可能性非常小,也就不会出霉味。
昆明仓能受到产地茶商的力推,有其历史原因。1950年代开始,云南茶厂就一直以滇青茶供应市场,春尖、春蕊、甲配、乙配,实际就是晒青毛茶筛分出的高等级茶叶。至于1995年烘青蒸青工艺制作大叶种绿茶工艺成熟,于是蒸酶茶畅销云南市场十余年,2005年马帮进京之后,云南人迅速转向滇青茶系列,只是一种传统口味的回归,这样,就把流行云南十年的蒸酶茶一脚踢出了货架。
区别在于之前的滇青茶都是芽尖,滋味不是这么浓,现在喝饼茶,级别低很多,滋味也浓很多,于是存放3、5年之后的昆明干仓茶大受产区的欢迎,原因在于苦涩降低很多,然而,又没有完全失去绿茶鲜爽的口感。这也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产地的茶商都消费青饼,而不消费熟饼原因。
港人、台湾、华南的干仓茶理念,其实与今天内地的干仓茶并不相同。昆明的干仓存放,茶叶转化非常缓慢,只是一种氧化状态,存放香气高扬,口感甜,缺点是涩难退。这样的茶其实与传统的茶客要求的老茶又大相径庭,传统消费老茶的要求则是汤色红浓,茶叶呈现陈香并溶于茶汤,香气并不上扬,口感甜滑,这样的茶,显然与昆明、西北、华北一带的陈茶口感并不相同。
然而,市场都是这样,有人推崇干仓,就有人制造干仓。干仓茶涩味难退,要转化甜滑口感时间消耗较长。传统上的老茶又要求出陈香,口感甜滑。这本来是自我矛盾的事情,但是,世间事本就是如此,有需求就有满足。
2013年底我去东莞参观茶仓,于一蔡姓朋友处看到了这样的“干仓茶”。
我们做了一个试验,用一片1990年代初期的铁饼茶,掰成两半,一半喷上药水,一半保持原状。这样,同一片茶就呈现所谓的“干仓茶”和“湿仓茶”的形态。这种化学药水浸泡过的具有所谓“饼面油润,条索紧结”干仓茶特点,汤色红浓,陈香四溢,既解决了老茶客要求的口感顺滑,甜润,陈香的特点,又保持了所谓干仓茶饼面油润、条索紧结的纯洁。
市场一度畅销如此干仓茶,原因在于消费者不辨,即使是深入茶行中多年的人,其实也难以鉴别。
正是市场的自我矛盾,才使这样的“化学干仓茶”得以畅通无阻。
正是干仓概念的大流行,2003年之后,市场开始大力研究各种各样的干仓,有人用科技的手段做恒温恒湿的干仓,有人用木炭吸湿做干仓,有人用木头把茶仓全部包围的干仓,在华南区域,也有人用抽湿机的办法制造干仓。总体来说,也就是湿度控制在75%以下,这样茶叶不会发酵,也就是不会起白霜,也就没有所谓的仓味霉味,茶叶甘香。
普洱茶的销区现在由香港而华南而全国,实际上一个所谓的干仓并不能统一全国的仓储状况,纯粹流于茶商的一个推广词而已。
1479714664898933.png
吴 疆 (作家,茶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