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开国人重新兴起饮普洱茶史页,真好像就在昨天,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香港同胞回乡探亲、投资的活跃,珠三角人从香港人那里学会了饮普洱茶,后来加上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设厂,交往密集,带来了更多普洱茶文化与氛围。很多珠三角人爱上了普洱茶饮,普洱茶消费迅速增加,大量普洱茶源源不断流入珠三角市场,在普洱茶越陈越香,越旧越值钱的思潮影响下,以广州芳村为核心的茶人、茶商开始了储存普洱茶,普洱茶储存仓库"广州仓”(泛指广东地区储存包括普洱茶等后发酵茶的茶仓,习惯叫“广州仓”它与“昆明仓”“北京仓”,代表中国几种不同气候地域特色的存茶仓库)出现了。
“广州仓”传承于“香港仓”(港仓),但有别于“港仓”。“港仓”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年代特征,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国产的普洱茶主要出口到香港等华人地区,港人十分喜爱普洱茶,边饮边藏,但香港人多地少仓租贵,当时普洱便宜,储存并不太讲究,加上天气高温高湿,海风猛,咸潮气常袭,普洱茶储存偏湿,常带有不干爽的湿气味。记得2007年笔者去香港拜访一位普洱茶藏家,他正在摊晾勐海茶厂的“九七水蓝印”,他说这叫醒仓,陈年普洱茶在仓库取出,摊晾好放入紫砂缸,少的十天八天,多的两三个月进行醒仓,然后冲泡品饮才“正”。笔者跟他买了饼“九七水蓝印”(当时每饼800元,现在已经万把元一饼了,这是题外话),回来间断饮了两三年,滋味浓郁、陈香醇厚,总觉不错,只是稍湿的痕迹始终还在,这或许就是“港仓”的特色。
“广州仓”崇尚自然干仓模式,即离地、离墙、阴暗、通风、无异味、集中存放,不干预温度、湿度,定期翻仓等。现在很多芳村的大藏家还是采用这种方式长期陈放普洱茶,因为他们觉得:普洱茶陈化一直没有什么标准,让其自然变化最好;二来珠三角小了香港那种高湿咸潮气影响,放得更“干仓”。
笔者的茶仓(超过十年)在二楼以上,原来也是釆用这种自然干仓模式存放普洱茶,自觉效果不错,很多茶品已流回芳村等市场,茶商反映存放干净、转化良好(有点自吹自擂,但笔者也深知近几年,我们的消费者品饮水平高了,辩识水平高了,保存不当的茶别想再流通于珠三角那样的成熟市场,存放干仓与否,价值相差甚大),近两年开始配备了抽湿机,以防梅雨等极端潮湿天气的风险。
近十年,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完善设施的普洱茶仓库,占地面积几千至几万平方米,仓库面积小则几千,多则几万平方米,存茶量数百吨至万吨级。但他们还是强调生态自然仓模式,即是自然仓基本要素上,在仓内加装石灰槽装上干石灰,摆上适量木炭箩,通风管道,进出窗的无尘、无菌管理,货品进出或存仓中生化检测,建立仓库各项数据监控档案等,让普洱等后发酵茶在生态茶仓中自然陈化。着力打造茶仓存茶、交易品饮、鉴定检测、金融服务、茶文化传播的茶仓品牌。
现在还有一部分人,特别是不熟悉广东的朋友,一提“广州仓”的茶,就与湿仓坏茶联在一起,甚至把“广州仓”等同湿仓,这是极大的误解。在这十多年来有些不法茶商,本身没有陈茶(陈茶稀缺且成本贵),又要找快钱,利用很多人不太懂普洱茶,做湿做旧普洱茶,并称来源是香港或广东的陈茶,让人体验很差,坏印象先入为主,前几年笔者去云南旅游,陪朋友在大理、丽江逛街买普洱,什么文革砖、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普洱茶便宜得要命,假劣得离谱,假冒伪劣茶品成街成市,都说来自广东,这也难怪我们的消费者有这不良印象,其实他们或者是未饮过正宗“广州仓”的普洱茶而已。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昆明仓”“北京仓”不同地域的茶仓库,笔者也多次品饮体验过各地茶仓茶品(有的在昆明茶仓存放超过十年),各地茶品当然有其独特的优点,香气纯正高扬,外观干净如新等等,但也难掩转化慢与欠稠润等的不足。普洱茶出在云南,藏在广东,“广州仓”有着众多后发酵茶陈化的天然优势,与交易大市场,消费品饮者联系紧密,有较好的茶文化环境与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正快步迈向不断发展壮大与不断完善之中。
相信“广州仓”会成为国家复兴茶产业的宝库,会成为国人大健康产业的宝藏。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