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存储 >

普洱生茶转化出陈香必经的五个阶段

时间:2024-04-30 10:25来源:海鑫堂普洱茶 作者:佚名浏览:
不是每饼普洱茶都能转化成一饼品质极佳的老茶,优质的原料、工艺和妥当的储存缺一不可。
普洱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的年份。不同的转化阶段,普洱茶会呈现不同的风味,如新期的青涩、中期的醇香和老茶期的陈韵,各有千秋,引发茶人收藏它、探索它的念想。
 
普洱茶的转化原理
 
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实质就是茶叶中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过程。
 
普洱茶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汤色生普原来的黄绿或橙黄向熟普的红浓明亮逐渐过度,滋味出现醇和、滑爽的感觉。由于茶多酚氧化酯性儿茶素减少,可溶性糖增多;收敛性降低,苦涩味消除,甜味增加,呈现出特殊的陈香
 
当然,也不是每饼普洱茶都能转化成一饼品质极佳的老茶,优质的原料工艺和妥当的储存缺一不可。
 
生茶转化的必经阶段
 
一般来说,普洱生茶转化主要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新茶期(1-3年)
 
干茶墨绿色,茶汤颜色较淡,呈浅绿或浅黄,香气中伴有青味,口感苦涩稍重,回甘好,冲泡之后叶底黄绿色。
 
这段时期的生茶个性鲜明,比较能体现原产地的茶叶风味特色,同时也比较“性猛”,如果平时喝茶不多,或是肠胃不太好的人群要适量饮用,不能像老茶友一样豪饮。
 
 转化前期(3-5年)
 
干茶黑绿,茶汤转为金黄色,油润感显现;香气中生的青味消退得差不多了,香气更为纯正;苦涩感有所下降,甜度提升,冲泡之后叶底黄色。
 
这段时期的生茶,刺激性物质大部分已经过转化,茶性转向温和,适应人群更多了。
 
转化中期(5-10年)
 
干茶黑而油亮,茶汤由金黄转向橙黄、橙红,花蜜香中隐隐透着陈香,苦涩感几乎全部消退,茶汤粘稠感明显,多多少少显露出老茶的特质,冲泡之后叶底黄带褐色。
 
如果你存的茶叶能进入到这一阶段,那么恭喜你,这饼茶正在向中期茶过渡。中期茶同样也是近些年比较受欢迎的茶类,口感优于新茶,而且用于存茶的话,转化为陈茶又不需要等太久,性价比高。
 
转化后期(10-20年)
 
茶汤呈橙红、深红色,前期的花蜜香转化为樟木香,口感无苦涩,入口化,汤浓稠似米汤,冲泡之后叶底为浅褐色。
 
这一阶段的茶叶,在市场上被称为“中期茶”,被看作是老茶的“后备军”,马上就要修成正果啦!
 
陈茶期(20年以上)
 
茶汤接近于熟茶的栗红,甚至酒红色,陈香浓郁,口感无苦涩,入口化,汤浓稠如米汤,岁月的沧桑凝结成老韵,入口化开的化韵让人十分愉悦。
 
一般市面上的茶经历上面这五个阶段,就算是完成了所有的转化,可以荣登老茶行列了。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又令人期待。等来这样一杯老茶,是需要自然和人共同合力耐心经营的。
 
普洱茶越老越好吗
 
目前,中国最老的茶是在北京故宫发现的清宫贡茶,至今已达百年之久,经开汤品鉴后,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对其评价为:“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这大概就是一些茶人认为普洱茶“无味至味”的原因。
 
不过由于年代太久远,这些清宫贡茶已经发生了碳化,损耗了一些内含物质,因而也可以看出,普洱茶的转化也有一个峰值,无需刻意追求“老”,在它滋味最好的时候去品饮,更能品出它的价值!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生茶 普洱茶 茶多酚 氨基酸 收敛性 儿茶素 中期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不同的普洱生茶放在一起存放合
不同的普洱生茶放在一起存放合
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不仅仅是一
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不仅仅是一
纯料普洱生茶中的民族文化意蕴
纯料普洱生茶中的民族文化意蕴
2016年7月第2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2016年7月第2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浅谈普洱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浅谈普洱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普洱生茶太苦涩一定是你的泡法
普洱生茶太苦涩一定是你的泡法
普洱生茶制作工艺采茶标准与杀
普洱生茶制作工艺采茶标准与杀
浅谈普洱生茶熟茶老茶
浅谈普洱生茶熟茶老茶
普洱生茶纯料茶好喝还是拼配茶
普洱生茶纯料茶好喝还是拼配茶
普洱生茶和熟茶哪种更适合你
普洱生茶和熟茶哪种更适合你
了解普洱生茶耐存放的原因所在
了解普洱生茶耐存放的原因所在
2016年7月第3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2016年7月第3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