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殊性使得普洱茶在后期存放陈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让人无法精确认知的变化与价值。前几天,有的茶友在喝茶的时候,讲到了普洱茶的储存问题,他们说干仓湿仓、说广东仓昆明仓,各持己见,说得都有理有据,就差引经据典了。
我当然也想发表一些见解,只是当时,看着大家唇枪舌战“骂街”式的讨论,我也就闭口不言。作为一个茶学科班生,我本来应该发声的,不管声音讨不讨喜,现在我当个马后炮,来谈谈普洱茶的仓储。
从毕业到从事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仓储,也在理论中取过经,也在实践里拜过师。两相结合,再加上校园里学到的微末知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当然,关于茶叶口感的问题,见仁见智,毕竟讲求个适口为佳。
在说仓储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茶仓,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是这样说的:“何为茶仓?在以往,“茶仓”指的是存放普洱茶的仓库。以前多指某个存茶地,或者存茶的空间。发展至今,“仓”有了更多的概念,包括普洱茶的储存环境和方法。”
于是,就茶仓而言,它的意义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细与广泛性,那么,我们理解了茶仓的概念以后,为了更好的解读它,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茶仓的分类。
普洱茶仓以自然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的划分,分为干仓和湿仓、产区仓和销区仓、自然仓和人工干预仓也谓之技术仓。总结就是,划分的标准决定了茶仓的分类。
了解普洱茶的人,大概心里都有个概念,以前普洱茶的外销为普洱茶带来了两次热潮。一次是西方热,一次是台湾热。而这两次茶叶热潮,在2003年影响到了大陆,而后称为大陆热。因此,在以往,普洱茶的产区仓是以销区仓为主。
据我查阅资料以及在老茶人的口述之下了解,80年代中期以前,对普洱茶而言,是云南产而广东存,因为广东的茶叶陈化速率,大约是云南的5倍。恰巧,80年代的广东,是茶叶消费第二大省,同时也是茶叶出口大省。
当时的肇庆,扮演着茶叶出口基地的角色,茶叶储存成了一个问题,相关资料显示,当时肇庆茶商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这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仓储出来的茶叶,竟然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汤色变红,口感温润。
其实,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是在90年代,台湾人为普洱茶戴上了的皇冠。于是当时,许多消费者如过江之鲫,开始追逐普洱茶,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把普洱茶放上了手术台,解剖出了普洱茶各种各样的属性,价值、文化、收藏、品饮等等。普洱茶的势头如乘风之火,迅速燃烧。
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得出结论,90年代之前的普洱茶仓,并没有产业规模,因为出产的茶叶,市场能够大部分消化,而那些小规模的藏茶也构不成仓储产业。而正真形成产业是在90年代的中期,当普洱茶的收藏价值被挖掘出来。
如印级茶,号级茶等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茶商们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便开始做假,做老做旧怎么做?就是利用普洱茶的存放环境,使得普洱茶快速陈化,通过人工干预来控制温度、湿度。使得普洱茶快速老化、旧化。 一些人工建立的茶仓,就出现了。
事实上,普洱茶仓储转化其实就是茶叶陈化的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贮藏期内,使得普洱茶品质呈上升变化趋势,使得普洱茶价值口感,向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仓储能使普洱茶品质得到保证、向着“香、醇、甘、润、滑”等方向转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普洱茶存放中,生物酶降解内含物产生芳香类物质。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不但耐仓储,而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仓储的转化也就是内含物质的转化,从入仓到退仓,再到普洱茶存储的临界点,入仓是普洱茶最佳转化期,茶叶中的各项物质,香气都发生了变化,使得茶叶的口感千变万化,而退仓时达到了普洱茶陈化的临界点。
那么,说完了茶仓这个概念的出现和发展,存在的必然意义之后,具体存茶有些什么技术条件和好坏因子呢?我也在下面做了大方向上的一些总结。
决定仓储好坏因素:1原料、2茶叶紧压程度、3湿度、4温度、5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 。
1、原料: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原料其转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做熟茶时针对不同原料加水及温湿度控制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放仓也要根据不同的茶来做仓储环境的调整。
3、温度:可以找到的经验数据是,平均温度在26℃至30℃之间。如果温度偏高可能会使茶叶加速陈化,温度过高则易炭化,温度如果偏低则会使陈化速度降低,降低经济效益。
4、湿度:经验数据在湿度60%至80%之间,湿度偏高容易造成茶叶劣化,湿度偏低的话也同样会使陈化速度降低。
5、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陈化过程)本质上是有益菌群作用下将茶叶中非水溶性物质降解为水溶性物质的过程。
茶叶的仓储,是茶叶后期口感及价值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普洱茶的陈化,绝离不开好的、合适的仓储技术与仓储条件。因此,普洱茶与仓储,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以上是对于仓储的个人认知,如要不对的,可以一起交流探讨,相互学习。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