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他的特质是公开,并且公认的。普洱茶的品质从原料上来说与生长环境中的土质、光照、水分等有着不可割裂的因素;从成分上来说与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碱等密切相关。而从种类上来讲可分为台地、古树、野生茶几大茶种。但是这些茶在制作成成品后,怎样贮藏使后期茶品转化得更好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活。
好普洱
众所周知,好的普洱茶具有饮用性和收藏性“双重”功能,同时还具备自然,社会两大属性,这让它让在茶叶种类中脱颖而出。和其它茶相比,普洱茶在贮藏方面有着惊人的差别。耐贮藏这种特性经过一定时间贮藏,茶品质会得到提高,随着品质的提高,其价值也就随之而得到提升。
其实,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就是茶叶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据有关研究表明,“自然存放10年的普洱散茶,茶多酚减少为13.94%,贮放20年的,茶多酚减少更多,仅为8.98%”。此时,茶叶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汤色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生茶汤色:由原来的黄绿逐渐向橙黄、金黄甚至是红浓透亮过渡,滋味出现纯正、醇和、清爽的感觉。熟茶汤色:由原来单一的红浓逐渐向宝石红转变,滋味更加饱满,醇滑。
在长时间的陈放过程中,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的茶多酚降低,儿茶素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增多,涩味减小,尤其是苦味明显消失,甜味增加,呈现出特殊而特有的陈香。
一般来说,普洱茶转化要经历几个阶段:新茶期(1-3年);转化期(前、中、后);陈茶期;老茶期;乃至古茶期。只不过一般的茶从储存年限上来讲能到达陈茶期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老茶期的茶可谓“稀有难求”,至少也得四十年以上贮藏的茶才能达到。能经历以上几个转化时期最后到达古茶期的普洱茶恐怕只有清朝存放于故宫的金瓜贡茶了,不过那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董,一个有着巨大历史价值,而非品饮价值的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