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存茶放仓的价格之低,其实是行业内外人士都无法想象的。因为规模性存茶,只需按照一定增值比例计算,膨胀的数字就已经可观。相比较年年虚高的新茶收购价,按照常规道理,售价应该极具竞争力 ,量足价平,那么,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从2013年开始,东莞逐渐有人提出“莞仓北上”、“南茶北调”的思路,实际操作中,有人做连锁,有人做电商,实施了几年下来,南茶北调是基本失败了的,莞仓北上基本也是滑铁卢了。
东莞仓现在给人以价格超低,品质恶劣的印象,我品尝过东莞存放的茶叶,完全不是如此,那么,市场怎么样形成如此错误的结论?
东莞的存茶放仓的价格之低,其实是行业内外人士都无法想象的。
因为规模性存茶,只需按照一定增值比例计算,膨胀的数字就已经可观。相比较年年虚高的新茶收购价,按照常规道理,售价应该极具竞争力 ,量足价平,那么,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首先,我认为是文化出了问题。
所谓的干仓湿仓,应该是转化中茶品熟化仓和陈化仓的概念,如果处于转化中的茶品,尚未成熟,当然不好喝。
说白了,这些茶要么是未成熟,要么是存放失败了。
市场上流传的绝大部分仓储理论,其实是某些群体刻意制造出来的。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存干仓,大师存包装纸,永远是大师胜利。
但是,做仓存茶的人不辨,拿着自认为对推广有利的理论瞎推广。按照湿仓干仓理论,广东仓就是天然的大湿仓,所以,现在只要一提广东仓,就认为是湿仓茶、霉味茶,市场当然会否定东莞仓的茶品。
文化的误导,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的畸形。
茶类的每一次转移都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绿茶讲究香气高锐,而滋味清淡。
后发酵普洱,讲究浓酽,香气低沉,溶于茶汤。
这两者品饮习惯刚好相反。
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茶叶分类的问题,其实是两者之间的消费习惯的区别,带来茶叶制作、品鉴习惯的巨大差异化。
而这种不同的消费习惯,则带来对于各种仓储看待不同。
所以,虽然广东是内地存茶的先行者,但是,由于市场一律认为湿仓茶就是霉味茶,仓味茶,而莞仓人自身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自己明明身处所谓的湿仓大环境,却偏偏告诉消费者自己推崇所谓的“干仓茶”,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