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二十年来茶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茶园面积一路高歌,达到四千多万亩,一大批省份产茶面积还在快速的上升,由此带来的每年十几万吨甚至二十万吨产量的提升。在面积产量增长的背后,我们的出口过去的十多年增长非常缓慢,最终维持在30万吨左右,有时候还会下滑。在茶叶产销失衡的背景下,茶叶深加工越发吸引了行业的关注。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与CCTV-7《乡土》栏目共同主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茶业大会于12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围绕茶业深加工这一话题进行的探讨引起来行业的高度关注。
深加工发展滞后,肩负产业希望
我国的茶园面积达到四千多万亩,虽然增速在放缓,但是未来3-5年,还有大批的茶园新投产,茶叶的产量将进一步增加。而出口在短期内也还没有找到大量增加的途径,导致产销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陈宗懋院士也指出“像夏秋茶,口味不太好,但茶多酚含量很高,可以用有效的方法提取出来。我们做了一些,但还是滞后的,量不多,每一年深加工的量就是10万吨-15万吨。”
刘仲华说,虽然我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茶叶量并不多,但是产生的效益并不低,“我们今天的深加工产业用不到占茶产量7-8%的中下档茶打造了中国茶叶综合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他指出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深加工肩负着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和希望。
发力终端产品开发 获取高附加值
根据中国医保商会植物提取分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茶叶提取物每年产量大于25000吨,其中速溶茶和浓缩汁占20000吨,茶多酚 (儿茶素 )占2000吨。这些茶叶提取物大多都出口到了欧美国家。欧美国家利用提取物进一步加工成终端产品,“如果说原料能卖1块钱,提取速溶茶、浓缩汁后就能卖20块钱,最后的终端产品就变成了100块,终端产品在利润、规模上都是最大的”,他指出,我们应该把大规模建立茶叶提取物工厂转向建立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功能饮料、天然药物、保健食品、个人护理品的开发上来。
2015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巨头占领了96%的市场空间。但是茶饮料行业并非没有发展空间。“有做茶饮料的我建议不妨从功能饮料入手,既要有功能,还要好喝,好看,即使做不到几十几百亿,只是一个亿,但是你的这个利润比做大规模的好一些。”刘教授举出他带领团队做的一款改善肤色的黑茶饮料为例,这款名为冰维斯黑茶饮料的产品从推出到现在光临了很多明星演唱会,短短一年就做到了九千多万。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茶叶所含的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在国外市场,以茶叶提取物为原料的医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
茶多酚 (主要指儿茶素类)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天然健康产品排行前十位,茶多酚系列食品的市场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
绿茶提取物 (主要指儿茶素、 EGCg )成为北美市场天然减肥产品的热点和主流。 WyethWyethWyeth 、Bayer BayerBayer等著名制药企业和 NBTY 、Herbalife Herbalife Herbalife 、 Amway Amway 等健康食品企业纷推出各种类型的绿茶减肥产品。
L-茶氨酸是茶叶中最重要的滋味成分。近十年研究发现,它具有 20 多种药理功能。其中,抗抑郁、抗焦虑松弛神经镇静安增强免疫记忆、保护肝肾预防经前综合症等功效是十分突出的。日本、美国欧洲已经开发出数十种茶氨酸功能产品。
不过,他也指出开发茶相关的药品要量力而行,药品的开发是最尖端的,需要十数年的积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投资。一般企业可以考虑做一些大众消费的产品。比如个人护理品,现在各大护肤品品牌都会一些含茶的美容护肤产品。这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倡导360度茶生活方式的理想科技集团,从刷牙开始,敷面,饮品,穿着等日常用品都有相关的茶深加工产品,一年的营收达到30亿。
刘仲华在演讲中也提醒听众,有一流的技术,可能会有一流的产品,但不一定有一流的市场和效益。终端产品开发必须讲究产品功能的针对性、 消费群体的广泛性 、产品资源的独特性、 产品形式的时代性、产品价值的扩张性。
茶业将要从传统农业,通过现代技术提取成分和组分扩展到现在大健康产业,包括人类的健康,动物的健康和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的友好,他总结道,“要进一步进行茶的功能成分和组分的健康激励和效果的研究,尤其要研究这些新的成分如何延伸到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制品,功能饮料,环保产品以及动物营养等等。”
最后他说,相信在未来的五年乃至十年,中国茶业深加工一定要会更高比例消耗中国的茶叶原料,并且在万亿产业规模产生更重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