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至,站在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回顾普洱茶在过去的10多年里,经历两次两次高低起伏的洗礼,如过山车一般让我们经历癫狂与恐慌。然而,从08年至今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整个行业也不乏许多机会主义,许多茶企、茶商学会了在自己擅长领域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精耕细作。但是,总让人觉得那么不温不火,未来是热潮还是会崩盘呢?
同样在最近两年里的互联网领域,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转型”。一说到转型,就会让很多人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从15年下半段到今天,一直持续着资本寒冬的恐慌感,很多从业者开始着手转型事宜。其实,中国人这种对未知的恐慌感,主要来源于不习惯离开一个温暖舒适的体制。
自互联网新闻业壮大的那天起,很多传统纸媒接连倒下,转型,拥抱互联网。在国内,你会从许多从业者身上,体会到一种如鲠在喉的窒息感。不过,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的同行来说,倒是挺不错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的解体、企业的溃败,它就是人力资源本身整合方式的失败,而不是任何从业者的失败。
怎么办,真的要转型吗?那么,笔者来引入一个新角度解释到底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生物演化的方式来重新理解“转型”。所谓生物演化的方式就是把时间这个概念带入进来思考,站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去寻找到最佳的策略。
时间这个因素一旦带进来,我们用生物学的思维,再次理解任何生态,你眼下看的强大,都未必真正的强大,侏罗纪的恐龙而今安在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最原始的单细胞细菌、蟑螂、小强现在都活得好好的,所以普洱茶行业恐慌真的是值得那样子恐慌吗?
浪潮第一波,从神坛到崩盘边缘(2003—2007)
2003年是普洱茶的一个拐点,当时非典肆虐,绿茶因为被传言能够抗非典而上位,这从而导致了云南花茶黄金十年的终结。后来,8月份非典疫情得到了控制,绿茶的热度骤降。就在众多茶商迷惑恐慌之际,刮起了一股普洱茶的旋风。
金实市场的茶商们,突然之间造访了思茅,他们放弃了原来的绿茶,转而向台湾和广东客户最爱的普洱茶市场进军,从而使得本来摆满花茶、绿茶与乌龙茶的地方,被越来越多的普洱茶占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早在2002年11月的广州茶博会上,100克的宫庭普洱茶以16万元的天价创造了拍卖神话,可谓是噱头满满。各大媒体跟风报道,于是乎,关于普洱茶的神奇功效被“吹遍”大江南北。
经过一年的发酵后,2004年的普洱茶热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以前做绿茶、花茶为主的思茅和广东芳村的茶商们,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做起了普洱茶,让原本平均年产2万吨的普洱茶变得供不应求,成了抢手的紧俏货。虽然老茶很快地被横扫一空,创造了普洱茶投资的神话,但是人们本能地认为把新茶放个十几二十年后,同样可以媲美老茶的投资神话。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普洱茶巨头,在外资注入的情况下如虎添翼,大益、下关、普洱茶集团纷纷通过改制重出江湖。一些以前主要生产绿茶、红茶的大厂,如龙生公司、滇红集团也耐不住诱惑纷纷上起了普洱茶生产线,把自己转变成普洱茶企。更不要说那些中小茶企,甚至是小作坊,也趁机纷纷新建或转产普洱茶,搞得以前以生产烘青绿茶为主的思茅,一夜之间满城皆做普洱茶。
2004年算是普洱茶市场疯狂的序幕,就在人们还沉浸在收藏与投资的温柔乡的时候,2005年7月,一则关于“猪圈发酵普洱茶”的新闻,猝不及防地给普洱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后来虽然经过证明和辟谣得知是假新闻,但是一个孤立事件就能对普洱茶造成沉重打击,可见当时的普洱茶市场是多么的浮躁与不堪打击。
直到2006年初,普洱茶市场才恢复元气,而后普洱茶产量增长趋势成直线上升。产量的增长似乎消弭了打击的伤痛,整个行业开始变得心浮气躁,到了2006年10月,促成了全民炒普洱茶的狂潮。此后,全国上下都投身于该行业中来,直至上演癫狂的普洱大戏。比如,茶叶在厂商发往昆明的路上,就被哄抢一空了;热门产品的价格,一天一个新高度。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7年4月,一直领衔上涨的“下中大”三大品牌茶品领衔“跳水”,到了6月份普洱发生地震灾害,普洱茶市场宣告整体崩盘。
可是,有些茶商依然执迷不悟,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他们寄希望于中秋节,可是,在云南茶博会和广州茶博会上,希望却一一落空了。至此,普洱茶市场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冰河期。
第一次浪潮之我见
回顾历史,每一次危机的来临,都是非理性繁荣产生的泡沫所导致的。而每一次危机又是市场格局重新洗牌的一个信号,与此同时就需要整个产业的上下游,寻找新方向和新出路。从2003—2007这短短的四年的行情走向来看,普洱茶产量涨势迅猛,差不多四倍有余。因此,有人要对普洱茶进行炒作和投资收藏,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是盲目跟风。我们不难看出普洱茶市场,是个躁动不安的市场,盲动主义盛行,大家都在疯狂追逐财富,而很少能够遇见未知的风险。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