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不是一天丢掉的,临界点已悄然而至。
曾几何时,普洱茶界是几大“主流品牌”的天下。皇帝女儿不愁嫁,除了对合作商挑挑拣拣,还要收取各种保证金、诚意金,摊派销售任务……相对于茶企,合作商完全处于劣势地位,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2007年以来,一些茶企能够快速壮大,正是得益于这些合作商主动或被动的接盘。无数资金流向山头,数以吨计或优或劣的茶品涌入合作商、藏家的仓库。茶企盈利方式简单粗暴,并不太在意合作商是死是活,只要不断“招商”开店,就不愁没人接盘。
不得不承认,以珠三角尤其“藏茶之都”东莞为代表,巨量的民间闲散资金养活了数不清的上游厂商,茶企与部分炒家得以短时间内获取暴利,吃成了胖子。
不过,即使资产最为雄厚的接盘者也终有爆仓的一天。这两年,合作商们接二连三倒下、撤场,用血淋淋的事实论证了“升值”神话的荒谬。“主流品牌”们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并不像一些茶企经常对外宣称的“零库存”,其实厂家每年没有卖掉的存货也数量惊人,只不过周转到各个仓储基地了。加上藏家手上未消耗掉的陈茶,炒作思维形成的库存“堰塞湖”已到了崩溃边缘。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谓“主流品牌”们正在被觉醒了的合作商抛弃。市场上早期形成的品牌认知,仅可看做适合炒作的“主流品牌”,并非品饮消费者所认可的品牌。炒作带来的短暂“需求”,也并非真实的用户需求。一旦失去了炒作的根基,所谓“主流品牌”便再无优势可言。试看那些在资本市场搅得浊浪翻天的茶企,到底有几款产品摆上了用户的茶台?
普洱茶行业“去中心化”时代,就是“主流品牌”地盘不断丧失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核心用户,不会去买“主流品牌”的大路货,却极有可能为某个特色山头、某款小众产品掏腰包。市场被不计其数的小众品牌瓦解,只要具备用户基础,再小的品牌也有机会打出一片天。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发掘、发现用户需求,是摆在茶企面前的紧迫问题。
如果说以往茶企对用户的争夺,主要依靠占领线下核心区域、核心地段、核心卖场等,在“去中心化”时代,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上。移动互联重新定义了零售模式,颠覆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未来茶企对用户的争夺,实际上就是对流量入口的争夺。
可以看到,从2015年起,一些传统茶企已开始依托移动互联网重新配置资源,云定制、云仓储、会员制等以用户为主导的概念被反复提起。绕过或经由合作商抓取真正有价值的终端用户,事关茶企的生死存亡。如果迟迟找不到自己的用户流量入口,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沦为他人的代工车间,别无他途。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