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茶友转给我央视对普洱茶“大跌”的相关报道。首先肯定央视这样的重量级媒体关注普洱茶,而且是持续的关注,这无疑对行业的发展有推动意义。但是,和之前“大涨”的报道一样,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和基本概念的混淆。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央视,很多做茶很多年的茶商一样会有误区,因为普洱茶和其他茶类有所差别,存在不同的市场,微信篇幅有限,简单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
“大跌”和投资市场
这次央视报道的大跌,数据来源于广州芳村的部分大品牌茶品市场。这个数据没有大问题,但我们要知道,这个市场来源于当年炒茶时代,更类似于金融产品,经历大的打击依然存在,证明一定的合理性。分析这样一个市场,用炒高所以暴跌来解释就跑题了,正如有人这样分析股市肯定是不得要领。实际上,分析这个市场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流动资金量,可流通的货量,操盘者的手法等等。
至于长期因素,是否有资金撤出,目前还不好下结论。这个市场正如股市,看不懂是正常的,不做过多评论。只不过央视以这个作为普洱茶商品市场的参考,缺乏说服力。
央视在收春茶前报道的“大涨”(其实今年除了个别山头涨得多一点,整体上还是正常的),数据来源于名山古树的原料市场,比如大家特别熟悉的老班章之类。总体来说这个市场是相对健康的。关键就在于古树资源分散掌控在茶农手里。
用炒作来解释这个市场也有点文不对题。到底是谁在炒作?茶商会晕到把自己进货价格炒高?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茶农当然也想卖高,可是茶农没那么狡猾,不存在系统性炒作的能力。茶农图的是短期可兑现的利益。卖高了,没人买,总有人会降价换现金,自然市场价格就下跌。可以说这是个比较初级的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过去大厂或大茶商收购时有一定的定价权,不过现在卖茶的渠道多样而畅通,对名山古树而言,这种定价权越来越掌握在茶农手里。
那为什么涨?从根本上说,是品饮价值得到认可。名山古树的上涨是喝茶人这一端引发的,自然的市场行为。当然这里面存在一旦成名,被大量跟风等等因素,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茶本身的价值被认可。对于这种市场行为,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名山被过度关注的确带来很多问题:比如采摘过度品质下降,比如假货泛滥,或者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同样优质的山头被忽略,对整个行业发展缺少推动。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这些是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解决的。只要具备一定品鉴能力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好的茶品,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市场自然会平衡。对于媒体和当权者来说,能保持较好的市场环境就谢天谢地了,不需要任何特别的干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大涨”和“大跌”的完全是两个市场,没有可比性。对于古树原料市场来说,收完春茶就结束了,具备可比性的是明年春茶,具备参考性的是今年秋茶。对于投资市场来说,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原料价格关系不大,即使有点关系,和古树原料也没关系。
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
前面两种市场是普洱茶比较独特的市场,具有自身运作的特点,一般人缺少了解,央视出现失误可以理解。说实话,这两种市场和我们普通消费者关系不大,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大量的茶商和真正饮茶的消费者。为什么央视没有关注呢?这也不能完全怪央视。因为和前两个市场相比,这个市场更加复杂,没有简单的数据可以使用,这对于要拿数据说话的现代商业新闻来说,缺少可操作性。
在这个市场里,从几十块钱到上万块钱的班章都有,谈什么大跌大涨?
这个市场的复杂恰恰孕育着生机。就古树这个领域来说,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因为资源不好掌控(分散在无数茶农手里),导致行业寡头无法形成,因为大企业对小茶商甚至普通的资深茶友来说,资源上并没有优势。于是这个市场在混乱的同时具有了多重的可能性,这对于行业发展有非常正面的意义。这里面是否会诞生一些有意思的品牌呢?
就前些年的情况看,不是很乐观。前些年古树领域的意见缺乏统一,先知的港台茶商受制于条件限制,所以好的茶品往往只是一批而已,缺乏延续性。近年来随着真正爱茶的茶人进入茶山,开始介入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经得起考验的品牌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有的人认为,资源价格的透明,让古树茶市场不太好做。其实不尽然,第一,选择的山头可以更加丰富,避开过热山头。第二,不同的山头特色各异,工艺上如何配合,存储方式如何,也为古树茶的生产者和茶商的发挥提供了空间。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缺乏信任的商业环境当中,价格绝非消费者考虑的唯一因素,如何能让消费者相信你的“古树纯料”,更多的不是靠销售技术,而是真正的信用。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我愿意为这种信用买单。
这里面如果说有什么需要告诫的,那就是诱惑面前,莫忘初心。
(责任编辑:茶小仙)